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研究

2017-10-27 21:45王留洋王媛媛胡荣林李翔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1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王留洋+王媛媛+胡荣林+李翔

摘要:本文结合本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共建课程进展情况,探讨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必要性、具体设想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41-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化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工程教育认证使用新的实质等效七条标准框架来衡量专业是否达到认证标准,其中“支持条件”标准要求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本文以本校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探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一)探索“卓越计划”下的校企密切合作新机制

在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适合我国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制度,从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保障多部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将高校与企业的供需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二)“卓越计划”下重视培養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的在于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推行研究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校内学习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创新、工程设计、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校外学习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增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照“卓越计划”的总体目标,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虽然重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但作为连接学生和企业的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安排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授课,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等。

(四)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加强与国际工程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提高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计划参与高校以国际化的标准为引导,积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通过拓展教师、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数量和规模,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及交流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能够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工程型人才。扩大来华接受工程教育的留学生规模。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围绕培养目标,研究制订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汇聚校内外资源协同培养计算机卓越应用型人才,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构成,设置了.NET和JAVA专业方向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就业意向选择学习模块。实践课程体系按“一条主线、二大课堂、三个层次、四大模块”构建,即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以第一、第二课堂为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提高编程能力、做实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改进教学形式等特点。

(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企业主要负责实践能力训练平台中的相关课程,在实践能力训练平台中共设置了实验与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等。企业在最后一年对学生进行真实项目实训及最后的毕业设计指导。平台构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能力拓展平台。模块化课程设置:公共模块、.NET模块、JAVA模块。

把代表主流技术的项目课程嵌入本校相关专业教学体系,从而达到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积极创新,为培养服务外包适用型人才逐步探索出一条新途径。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如图2所示。

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实训、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围绕互联网+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O2O教学与实践模式、规模化的创业沙盘模拟实践和训练,进行基于共创平台创业工具的创业教育实践。“创业+”课程体系,将解决学校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理性创业打下基础。“创业+”课程体系,以四维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作品导向型学习为核心方法,开展从职业到创业再到就业三个维度的素质能力培养,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及企业软件开发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丰富经验。

(三)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学校专门立项实施校企课程共建,课程负责人由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且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企业兼职教师独立承担课程50%以上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

共建课程依据“学科专业+应用实践+职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创新能力,具备综合性实施及运行维护实践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用传帮带或者师资培训的方式为学校培养提升一部分师资力量,把教学的培养植入到企业人才培养项目中,这样可以真正培养一批有企业技术应用背景、并有实际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在校企合作中,结合企业产品化的思路,向企业学习内部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资源驱动的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教师资源制作能力,使用资源制作工具。不仅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四)建立“层次结构”实践教学平台

逐步完善实验平台,以课程实验为基础,充实课程群建设内容,加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与基础课间的衔接与渗透,根据课程的递进关系,增强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组建两个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一是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群,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二是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工程、TCP/IP原理与技术、网络通信软件设计原理、网络安全、多媒体通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通过综合训练,形成以复合能力为重点,熟悉网络应用技术能力。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作用,积极动员教师开发符合新架构的实验项目、指导书和开放考核体系。将工程训练的实验室建成符合多校、多层次、多种人才规格需要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对工程训练的要求。

(五)开发网络化训练项目

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层次的实验、实践、实训内容,供校内外学生进行实践,同时向社会开改,供更多学生进行训练和工程实训。加强专业综合,强化职业应用能力,注重团队精神,吸纳社会力量。通过定单式的人员项目培训可以解决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拟建成具有项目训练能力的实训中心2个,面向大规模软件公司,基于大型数据库平台和新型开发平台的训练中心。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同时建设学生研发基地,以保证能够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创新。

本专业与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与联合实训。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进行短期专业实习或培训指导。邀请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杰普、上海达内、无锡华夏、无锡NIIT等企业技术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实习,让学生在校园初步接触到企业级软件开发流程和技术,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

根据课程安排,采取“3+1”的合作模式,前三年根据学员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企业分阶段实施实训课程,增强学员的项目经验。本专业先后与上海杰普、上海达内、无锡华夏、无锡NIIT等软件公司进行合作,邀请公司工程师来校进行专业实习培训指导,每年约有400人次参加过培训,让学生接触企业级软件开发流程和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直接进行项目开发。根据反馈的情况看,经过训练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多家企业连续多年招收本专业学生。

三、工程教育认证带来的启示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订的我国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涵盖了各行各业对各类工程人才的要求,反映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发挥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在工科主要专业领域逐步扩大认证范围,积极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吸收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实际上是基于“学生产出”为导向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且检查所有学生是否达到设定的目标和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务必注重以下这些能力的培养:掌握深入的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创建和处理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理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战略性影响。

四、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当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推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成效,研究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模式;不断创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探索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增强大中型软件系统开发方面的能力。目前,所有的科研实验室和基地平台都对本科学生开放,能够支撑教学中各种实践性课程实验和课外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不断探索实施教学改革,先后采取了“3+1模式”、“校企合作实训”、“中外联合办学”、“分层次工程训练”等多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建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联合”培养的嵌入式合作机制。实现校企人才培养互动互补,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反哺教学教育和学科支持专业的鲜明特质,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的岗前教育培训的相互渗透、提前结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

本文研究了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要求,探讨保障校企合作教育质量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方案,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能够提高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的工作效率,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专业参与认证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107-110

[2]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