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

2017-10-27 20:41林晓春代建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林晓春+代建军

摘 要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等因素,传统的职后培训已不能满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学习共同体、职业认同以及SECI知识转换模型等理论,探讨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构建的价值意蕴,从组织架构及运行机理两方面论述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的构建,以期成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虚拟社区

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大力支持乡村教师的发展,积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对乡村教师群体的重视,也是张扬教育公平的一种形式。

“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缺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1]为此,许多地方采取“教师进修”“职后培训”等形式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补充,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些“培训”都是外部强加的,而且标准过于整齐划一,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实践场域中主动地尋找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机会,灵活地组织安排自身的专业发展活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协作探究。”[2]因此,传统的“进修培训”难以适应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探索出一个支持乡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自1990年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虚拟社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而虚拟学习社区是虚拟社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随着近几年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构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虚拟社区对于乡村教师发展大有裨益,这也许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构建的价值意蕴

1.提升职业认同,激发热情

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是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负担重、工作环境简陋、进修机会偏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等原因,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乡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负担,但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经济、组织、文化资源却很少。他们是农村教育的坚实守护者,却也是弱势身份固化与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的直接受害者,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最基层保障着一代又一代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却因为生活在农村地区而无法享受与其职业身份相等的尊重与报酬。虽然当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的首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低,提高经济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但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建立在个人和自身专业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则应当从保障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入手,把激发乡村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切入点。构建一个专属于乡村教师的虚拟社区,打破时空的壁垒,让乡村教师们通过在线的学习与交流,通过与名师专家的远程互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拾对教育的热情。

2.破除地域限制,资源共享

知识在当今时代已被公认为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而且知识只有在共享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力量和价值,由此可见共享在知识传递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从现有知识中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但由于地域限制,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从产生到推广到最终传递到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头脑中,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有些乡村教师基于乡村背景下的优秀教育经验也无法得到传播。因此,要构建一个专属于乡村教师的教育虚拟社区,通过网络,知识的传播仅需要几秒钟,知识共享的时效性得到保障。而且,除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其他的教育资源如课件、教材都可以破除地域的限制,在虚拟社区当中实现实时共享。

3.发挥群聚效应,抱团成长

乡村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散落在我国各个偏远地区,他们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因此,要帮助乡村教师们实现其专业发展,还应当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要区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群学”相对于“独学”更能激起教师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而且我们逐渐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不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强调持续的跟进与支持,帮助教师将所学运用到课堂实践中”[3],这更加说明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地域的隔阂,使得坚守在乡村教师岗位上的“勇士”们无法聚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也没有人为他们答疑解惑。乡村教师们最初的教育热情逐渐被孤独感和挫败感所取代,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构建乡村教师的教育虚拟社区,就能够让乡村教师们通过虚拟社区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发挥这一特殊群体的“群聚效应”,抱团成长。“群聚效应”就是某种具有内在的互补性、相似性的事物或者人群聚在一起,各个事物或人之间在群聚的群体内相互作用、影响而对各自的生存或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4]。乡村教师这一群体在教学认知、情感、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虚拟社区里他们能够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吸取养分,进而实现这一群体的共同发展。

二、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的组织架构

1.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总体架构模型

构建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首先要清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条件。国内学者刘晓峰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务必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上提升自我,这三方面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乡村教师需要一个集专业知识学习与测评、专业技能教学与反思、资源共享与管理、同伴交流与协作以及专家答疑解惑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平台。我们在借鉴国内外虚拟社区建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教师特殊的服务需求,设计了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总体架构模型,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构成(如图1所示)。感知层由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设备及各类应用系统组成,通过摄像头对教师个人、工作环境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感知,通过传感器对教学者、多媒体设备、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进行感知;网络层是为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中的资源共享、视频会议等一系列搭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功能提供快速便捷的网络条件,增强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层利用综合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为乡村教师建立一个虚拟“海量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应用层利用在线测评、实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系统构建开放便捷的教育虚拟社区,提供智能化的个性服务;服务层为每位用户提供相对应的个性化服务功能界面,增强其使用便捷性,进而提高该系统的服务质量。endprint

该架构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云計算、大数据、智能设备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一个开放、高效、统一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云”的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按需服务等特征,为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提升虚拟社区管理效率和该平台上乡村教师这一用户群体的学习能力。

2.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个性化功能模块

(1)乡村教师用户个性化功能模块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指标,立足于乡村教师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为乡村教师用户量身定制如下六大功能模块。

第一是专业知识在线学习及测评模块。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设计在线学习与测评功能,不仅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还能让教师自我检测学习成果,查缺补漏。第二是资源查找与共享模块。该模块为乡村教师的资源查找提供便利,涵盖期刊文献、教程、课件、素材等各类资源,支持资源上传功能,让乡村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第三是专家指导与共学模块。该模块为乡村教师提供一个专家远程指导的通道,专家上线即可为教师答疑解惑。共学则是所有乡村教师共同聆听专家的讲座报告,让讲座报告零距离,免去以往外出培训的舟车劳顿,节约财力物力。第四是教学评价与反思模块。该模块支持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撰写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进行自我反思和群体反思,进而改进自身不足,提升教学能力。第五是科研创新与课题申报模块。该模块可以让乡村教师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并且实现在线申报课题,简化课题申报过程,鼓励教师们投入到教育科研中,让理论结合实际,充实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六是教师交流与合作模块。这个模块从在线社交平台衍生而来,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教学感悟和生活点滴,通过即时聊天软件交流想法,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乡村教师共同体,发挥这一特殊群体的“群聚效应”,抱团成长。

(2)同行专家用户个性化功能模块

专家用户由各个大学的教授、教学名师等群体组成,在教育虚拟社区中起到指导作用,我们为这一用户群体设计以下五个功能模块。

第一是在线答疑模块。该模块与教师用户功能中的专家指导与共学模块对接,形成一个网络交流渠道,同行专家既可以将乡村教师发展中普适性问题的回复展示在个人主页上,免去重复回答相同问题的繁琐,也可以通过社区即时通讯工具一对一私信个别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第二是资源共享模块。该模块为同行专家第一时间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不仅能将资源上传至个人空间,分享给广大的乡村教师,还能实现同行专家间资料互传,将知识电子化、数据化,有利于知识资源的整理与保存。第三是科研创新模块。该模块让同行专家可以在线审阅乡村教师的课题申报并提出反馈意见,有利于专家们掌握乡村教师的科研动向,并从中提炼出乡村教育发展以及乡村教师发展的诉求所在,让同行专家们在科研创新上走近乡村教育,拓宽视野;同行专家也可以从理论角度为乡村教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形成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双赢”。第四是讲座指导模块。通过该模块实现专家在线讲座,其自动录像存储功能便于教师们进行回放、复习,而且同行专家之间设有讲座提醒,有助于同行专家间也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借鉴,协同成长。第五是交流合作模块。通过该模块同行专家可以发布自己的科研合作意向,寻求一线教师或者同行之间的合作,形成包含教师、教授、教研员在内的科研小组,充分发挥中小学、高校以及研究所的长处,彼此相互协作,弥补不足,为科学研究提供实践反馈和理论支撑。

(3)虚拟社区管理员个性化功能模块

虚拟社区管理员由各个研究所成员以及高校研究生组成,他们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起到社区平台的维护及管理的作用。我们针对这一群体设计了以下五个功能模块。

第一是用户管理模块。当中涉及用户身份审核、用户权限设置等功能,管理员通过该板块快速审核申请用户的身份,根据不同身份用户的个人需求进行相对个性化权限设置,将用户按教龄、地域和学科分类管理,审核与监督用户发帖内容,定时督促未完成学习任务以及未通过学科知识测评的用户。第二是通知发布模块。不仅能发布同行专家进行在线讲座的时间讯息,将讲座信息推送到乡村教师的公告页面,还能按学科和教龄个性化推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第三是资源共享模块。该模块便于管理员将乡村教师、同行专家所共享的资料、数据、教程等进行管理、归类、整合、转存,让整个资源共享的运行界面简洁有序,让用户可以利用关键词或数据分类从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自己所需资源。第四是技术指导模块。该模块是为不熟悉电脑操作或社区界面的用户而设立的技术咨询窗口,扫清用户技术操作层面的障碍。第五是运行维护模块。内含有平台搭建、运行测试、安全防护等项目,管理员通过该模块保证整个社区内的信息传输速度和用户数据安全,以及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的运行机理

1.运行机制

依据SECI知识转换模型,知识是在群体中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这一系列活动螺旋上升的过程。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乡村教师教育虚拟社区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循环转化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基于SECI模型,结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构建出教育虚拟社区的运行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乡村教师这一用户群体组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教育虚拟社区建立联系,在同行专家的专业引领和虚拟社区管理员的技术支撑下,开展同伴互助。教师们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养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反思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其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发展,其内在核心是知识经过SECI这一过程,不断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再到“显性知识”螺旋发展的过程;同行专家为教师提供指导支持,为管理员提供理论支持,反之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为专家的理论发展提供实践支持,管理员对于社区功能的改进与优化为专家的理论发展提供工具支持;管理员保证社区数据安全,为教师提供社区管理支持,反之教师对社区的界面与功能进行反馈与建议,为管理员提供评价支持,让管理员有针对性地对该平台的功能进行优化。乡村教师、同行专家与管理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鼓励、和谐发展的结构模式,保证乡村教师通过教育虚拟社区有效实现其专业发展。endprint

2.运行策略

要将该架构变为现实,要通过组织策略来实现。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乡村教师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发展自我的积极性,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循环转化以及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

(1)反思交流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就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有利于乡村教师扎根理论,立足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了实现教学反思的效果最大化,我们要求教师定期在教育虚拟社区上提交教学反思,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评论、展开交流。

(2)在线测评策略

为了掌握乡村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进程与成效,我们设计了专业知识在线学习与测评功能。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在线测评,一方面能够通过评价的方式激励乡村教师认真对待专业知识学习,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专家指导策略

同行专家作为拥有丰富教育智慧的代表应和乡村教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站在理论的角度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为教师设计专家咨询服务,同行专家在虚拟社区即时通讯工具上为教师答疑解惑,满足乡村教师来自多方面的指导需求,避免因客观条件限制而让乡村教师放弃寻求专家帮助的机会。届时专家可以巧妙平衡群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冲突,在保障群体教师协同成长基础上满足个别教师的发展诉求。

(4)合作科研策略

合作科研是指乡村教师、同行专家以及管理者三方都能在教育虚拟社区当中通过发布公告、社区交流等方式寻找合作科研的对象,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乡村教师之间也可以确立与日常教学及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通過科技创新与课题申报功能在线申报课题,随后开展合作教研或校际合作,以教带研、以研促教,走合作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通过社区即时通讯来实现合作协商,通过教学课例、教学论文、课题报告等方式展示科研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10年)的通知[Z].国办发[2015]43号,2015-06-01.

[2] 应国良.虚拟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

[3] Leu E.The Patterns and Purposes of School-based and Cluste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J].USAID,2004.

[4] 吕露,代建军.教学名师发展群聚效应的内涵[J].教育导刊,2014(4).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