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瑶
摘 要 优质教学是指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后,以自己内心最信任、最推崇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说来,它是体现教师真心的教学,是契合真实事物的教学,是追求自我意义的教学。为何关照心灵的教学是优质教学,是因为它能够体现教师的个性,能够触动学生的灵魂,能够走进知识的内核。教学要做到关照心灵须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建立教师自我感;注重教学对话,建立教学共同体。
关键词 心灵 优质教学 个性 知识内核
“优质教学”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一线教学也被极力推崇。表面上看,似乎优质教学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然而,对于如何实现优质教学,人们的回答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追求高效率,有人认为应追求优良考试分数,有人认为应追求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有人认为应追求如何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还有人认为应同时追求教学的高质、高效、高水平和高境界,如此等等。这些观点都从某个角度回答了如何实现优质教学,但它们都没有从教师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由于教师是“教”的主体,即使是学生的“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完成的,因此要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还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又由于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1],因此考察优质教学应研究教师心灵。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指出:优质教学应首先源自教师的心灵。本文主要讨论优质教学的特征,为何关照心灵是优质教学的深度追求,教学如何做到关照教师心灵。
一、优质教学的特征
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优秀,往往是指他比较聪明、善良、体贴等,身上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展现出优秀的行为品质,这些品质往往会影响其他人。同理,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称得上优质教学,也一定是因为他的教学有独特之处。结合《教学勇气》一书,笔者认为优质教学是指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后,以自己内心最信任的、最推崇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说来具备以下特征。
1.体现教师真心的教学
从教的主体来看,优质教学是体现了教师真心的教学。教学应彰显教师内心,“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2]。心灵可以帮助教师洞察自我内心活动,明晰所教学科,走进学生内心。真正的教育是师生灵魂碰撞的过程,需要教师用真心来教学。真心的教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心喜欢所教学科,愿意花精力去了解、挖掘学科隐含的知识信息;二是真心喜欢所教学生,尊重理解学生,用爱关怀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三是真心喜欢教学,认为教学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通过教学,教师将自身灵魂、所教学科和学生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心”不是良心超我,不是道德权威或内在判断,而是指教师个人真正喜欢教学,用自己所有耐心和爱来感化学生,滋润课堂。
2.契合真实事物的教学
从教学对象来讲,优质教学是契合真实事物的教学。教学要有效,必须摆脱形式的束缚,使教学内容契合真实事物。契合真实事物的教学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反对纯粹客观主义认知的教学。客观主义将知识当作确定无疑的真理,追求知识的纯洁性,反对在教学过程中掺杂任何主观因素,教学的任务就是将客观真理传递给学生。在这种教学里,真理就好像是经过消毒、包装的真空产品,而教育是把产品运送给学生的传输带,学生只需了解并掌握产品的构成要素即可。这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真实生活,无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感。其次,它反对主观主义认知的教学。课堂若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容易产生不经思考的主观主义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契合真实事物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讲授知识,而是要为知识提供一种声音,一种独立说出真理的能力。即教师的角色在于引导,让学生自己走入知识内部。
3.追求生存意义的教学
从教学目的来看,优质教学是追求生存意义的教学。教师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思考教学的意义。意义是优质教学的永恒主题和根本标准。意义性存在是人精神生命的表征,“人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3]。人类由以前发现知识、占有知识到如今极力探寻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知识若没有与学生内在精神联系,就没有意义,没有教育价值。正如斯普朗格(E.Springier)所说:“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4]。追求生存意义的教学有如下特征:首先,它关注了个体的精神成长。它通过不同的知识展开方式,营造了真实的教学情境,还原了学习者的生活环境,让学习者在真实生活中探寻到知识的奥秘,体验到生命的充实,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形成高尚的人格尊严,勇于承担自我的责任,从而师生的兴趣最终被激发,灵魂被滋润,课堂充满了教育涵养。其次,它思索了知识与人的内在联系。当具有精神能量的教育内容转化到学生精神世界中时,知识的价值就实现了。教师站在生存的角度深层剖析知识,思索知识对人成长的意义,挖掘知识的内在营养,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二、关照心灵是优质教学的深度追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学是师生心灵相互影响、感染和创造的过程。教学只有关照心灵,才有可能和外部环境实现完美的交织,从而产生优质教学。
1.关照心灵的教学能够体现教师的个性
优质教学是体现了教师个性、特质与人格的教学。通常认为,优质教学是那些符合某些高要求或使学生非常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教学,这是从教学评价角度思考的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审视,那使學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学必定是优质教学。然而,学生获得了高分数并不等于得到了良好发展,有时候甚至存在着为了获得高分数而牺牲发展的情况。而且,学生获得高分数并不一定是教师教的结果,因为教师同样地教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考高分,而有的不能?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5]。因此评价教学是否优质不能只看结果,还应该看过程。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被教师的教学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不断流转,那这种教学就是优质的。这种教学,必定是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而教学艺术是“追求教学个性自由的艺术形态”[6]。有研究者甚至直接宣称:“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有个性的教学,是个性化的教学”[7]。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也认为,优质教学应“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8]。endprint
而关照心灵的教学能够体现教师的个性,因为这种教师对教育有坚定的信仰,教学来自他内心的呼唤,展现了他真实、真我的一面,从而具有教师个性。“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9]。教学是教师喜欢从事的活动,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是教师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的呐喊,从而契合其本性。美国哲学家马欣·格林(M.Greene)认为,心灵的成长是卓越教师成长的核心。这表明,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灵。总之,从教师角度讲,优质教学是有个性的教学,而关照心灵的教学才有个性。
2.关照心灵的教学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
优质教学是能够打动学生的教学。心灵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相互之间整体而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的场所,是优秀教学的真正源泉”[1]。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正动情,进而愿意主动地学习。雅斯贝尔斯亦有过类似的表达: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即教育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去唤醒、推动和感染学生。其实教学也如此,真正的教学是唤醒学生灵魂的教学。由此可知,优质教学必须具备唤醒学生心灵的力量,引发学生对學习、生活以及人生的思考。
教学只有关照教师的心灵,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2]。只有深入学生内心,教师才会倾听学生声音,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教学才有可能成为编织生机勃勃的联系网络的乐事,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内心真谛。正如学者所言,只有关乎心灵的教学才会“产生直指人内心深处的力量,产生心灵的转向、精神的震撼、品性的陶熔和人格的淬砺”[10]。总之,从学生角度看,优质教学是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而只有源自教师心灵的教学才能触动学生心灵。
3.关照心灵的教学能够走进知识的内核
从知识掌握的深浅来讲,优质教学是深入了知识内核的教学。传统教学也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知识的表层,因为考试过后,知识几乎都被学生遗忘了。深入知识内核,是让学生领会知识中蕴含的意义、方法、思想与价值。这种教学要求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11]。R.Ballantyne等人对澳大利亚的优秀教师进行研究后指出,优质教学的教师必须“为学习而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引发学生的困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12]。如果通过教学,学生挖掘了知识的深层涵义,探究热情和研究思维得到提高,那这种教学就走进了知识的内核。
教学只有关照心灵,才能走进知识的内核。因为这种教学是从教师的内心出发,让知识走向了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关照了人的精神成长。教师真心热爱教学,会更加注意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领会知识的意义、价值与思想。教师内心不断告诉他自己,要走进知识内部,领悟知识真谛,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对学生负责任。教学从微观世界出发,不再像智能快餐店那样机械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来源,理解信息背后隐藏的知识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将学生引进了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能拓展他们个人界限,最终学生对知识有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总之,从知识的角度审视,优质教学是走进知识内核的教学,而只有关照心灵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走进知识的内核。
三、教学如何做到关照心灵
如上所述,对于优质教学来说,心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学如何做到关照心灵。
1.建立教师自我感
教师自我感,是指教师随着对知识与学生理解加深而产生的自我认知、觉醒和觉悟等一系列体验。即对我是谁、我的职业特征、我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等的认识。教师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感,才能实现与自己、与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才能消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对教育的迷茫感和对学生的无力感。认识自己,是教师建立自我感的关键和前提。
苏格拉底(Socrates)认为,人只有先审视自己的心灵,才能研究自然。然而,尼采(Nietzsche,F.W.)指出,“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13]。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件既重要又困难的事情。之所以要认识自己,不仅因为它能使教学始终来自教师心灵,还因为它能保证教师能很好地认识所教学科和学生。只有先认识自己,教师才能将自身灵魂带入教学,然后投射至学生的心灵。
首先,找到认识自我的途径。可以通过独处静思、朋友倾诉、自言自语等方式认识自我。其次,要全面分析自己。无论它是令人自豪的还是令人难堪,都是自我的一部分,是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要明白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最后,学会正确地坚守自己。要有勇气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敢于拒绝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事,以维护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地模仿他人,要契合本性来教学。
2.注重教学对话
对话是一种美德,是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对话,既能提高教师的自我,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还能拓展教师的教学视界。教学要源自心灵,教师必须与自我、同事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对话是心灵沟通的有效渠道。通过对话,教师与同事、学生互相理解、体谅,对话双方达到了心灵的敞亮、灵魂的碰撞。
(1)独处与反思:与自我对话
与自己对话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与自我对话,教师能够发现内心深处的声音,不断反思自我,重建内部经验。首先,要有独处的时间。人有一个他人无法进去的隐秘空间,通过独处保持身心的健康。其次,要对内心声音做出反应。只有给自己的内心声音一些尊重,才能期待它以温柔的方式回应,促使人灵魂的对话。最后,不要过于重视对话的结论。要将对话当作与自己内心交流、言语评价和行为反思的过程,对话无须目的和计划,以实际效果来衡量对话的价值。endprint
(2)真诚与聆听:与同事对话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迷失,从而封闭自己。此时,教师需要从个人化的框框中跳出来,与同事进行对话。除了学生,教师与同事接触最多,也最有共同语言。他人是灵魂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与同事对话,教师了解同事的教学风格;透过同事,教师发现自身问题,不断地完善自己。与同事对话,教师既要真诚地谈自己成功的经验,也要真诚地谈论自己失败的经验,这样可以形成教师共同体,促进彼此的成长。当其他教师在叙述时,教师只需以保持开放的态度聆听。
(3)尊重与信任: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必须与学生交流。这样教师能够及时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尊重和信任是师生对话的基础,“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了一种平等关系;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14]。当学生叙述自己故事或见解時,教师要尊重学生心声,倾听学生故事。正如马克斯·范梅南(M.VanManen)所言,真正的发言者需要首先成为倾听者,能够察觉出事物的深层含义。
3.建立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并不仅指教师共同体,而是指由教师、学生和被认知者构成的共同体。表面上,从教师的内心生活转向教育共同体好像主题变了。但教师只关注自己内心,可能会自我蒙蔽。教师需要从自我中走出来,将自己融入课堂以及更大的世界,而共同体是自身认同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教学需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实践共同体。
(1)教师与学科的相遇
这是指教师与知识精神层面的相遇。知识不是外在、控制于人心灵的力量,不是被教师顶礼膜拜的“圣经”,而是教师对话的另一个主体。知识与教师的心灵特质相和谐,与教师融为一体,在学科中教师找回自己。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也融入知识的世界,与知识对话。最终教师、学生与学科三者融为一体,教学实现了人与知识意义的交融。
(3)教师与学生的相遇
教学是师生灵魂的碰撞,“教学中的相遇,本质上是师生心灵的相遇,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相互影响”[15]。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Buber.M.)认为师生相遇是教育最大的力量,“决定性的影响不是被归于本能的释放,而是归于与被释放的本能相遇的力量,即教育力量”[16]。那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与学生灵魂的相遇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惑,要尊重学生那些充满灵气的真实故事,尊重学生真实的心灵,以自己心灵去感悟学生的心灵。
(3)与同事相遇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教师需要与同事共同探讨教法、学法和管理学生等问题。只有与同事相遇,教师才能建立一个范围更广的共同体。只有不断与学科、学生和同事沟通,才能构建教学共同体,也才能拓展、强壮教师心灵。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 帕克.帕尔默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丁云华.从心灵深处出发的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2013(7).
[4] 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J].教育研究,2005(9).
[6] 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 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7(4).
[9] 吴国珍.从教师心灵出发引出优秀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10] 姜勇.论关乎心灵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11]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12] R.Ballantyne rat.al.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ustralia.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9(2).
[13]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谢地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4]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 陈雨亭.教师自我的发现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16] 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