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17-10-26 01:50黄毕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感培养情感因素情感教学

黄毕生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贯穿语文课堂的情感因素被忽视,单一和缺乏体验。本文从语文课堂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出现的困惑、情感因素的分类,以及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三个方面揭示语文课堂中情感因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旨在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些许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情感培养

语文课程中整体的语文教育目标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不单是识字、写字、诵读的机械化教育,它还应该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情感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一、情感教学的困惑

马克思谈到真正的人应该是一种属人的存在,“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丧失自我”。

然而,由于现代学校的教育现状,逐渐淡化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布局,使得教学走向了一种模式化,语文课堂变成了被各类题型垄断的课堂,死气沉沉,看不到一点活力。与“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论相悖。试想孔子创办的私立学校,学的伦理道德(孝、信、义),在授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且看我们学校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他们排斥真善美,也不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只会关注法宝式的分数,套路式的作文。

(一)任务性的趋使,情感教学的忽视

1.教师的忽视。每个学校对学科科任老师都安排有一定的进度,因此老师为追赶这个进度不得不加快教学步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的内容不会在考试题目中出现,并且还很浪费课时。

2.学生对情感教学的无所谓。很多学生都抱怨说作业堆积如山,哪有心思思考何为情感教学。虽然说这样的情感教学的课堂比较活跃,为他们枯燥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水,但这并不能缓解他们繁重的功课。在他们看来,这对考试也没有多大的益处。真的没有益处吗?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深切的体会到思想的浅薄和题材的稀少了,如果平时能在情感教学的课堂中多加积累,就不会有这样的苦闷了。

(二)肤浅化的解读,情感教学单一

语文是门多元性的学科,综合性强,以至于一篇课文也会有多样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单一肤浅的理解课文在很大程度上僵化了学生思维,对阅读和作文的训练都是有害的。学生、教师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定是多元的,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耳熟能详的话: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要鼓励多元化解读,唤醒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效率化的追逐,情感体验的缺乏

广义的体验是人的一种亲身经历的过程,狭义的体验是思想与精神上达到共鸣的一种交流状态。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体验主要是一种语文实践中的体验,是一种言语实践中的体验,我们这里所说的缺乏体验,大致是说现代学生缺乏在文本生活中体验与实践语文情感,并且不善于表达这种情感。有很多学生在写秋景的时候常常写到麦浪,让人不禁佩服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定力,在每个单元之后有一些语文应用的训练,比如演讲、辩论、作文等,但这些都是老师们轻易放过的环节。

体验是丰富学生内心情感,构建学生完满人格,实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知识只有在被学生体验到的时候,才能变成活生生的知识。

二、情感因素的分类

真、善、美是贯穿教育、生活的始终,这些因素都在为培养健全的人和形成健全的教育而散发着它们的光和热,在此暂且把情感因素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求真,學做真人

真理和真情是善和美的基础,也是最能叩击到学生心底的基石。就真而言,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真理。实践表明,人趋向真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需要,一个人获得真理就会感到踏实,愉快,感到对生活有信心,进而变得力量无穷;第二方面是科学。科学的教育必须解决从实际中来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思索,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牛顿能从一个砸头的苹果中思考出万有引力,布鲁诺能在刑架上仍然执著于自己的观念,对科学不断追求,这种生命不止,探索追求不息的韧性精神,在与旧的观念与常规对抗中,进发出耀人眼目的生命光彩;第三方面是真情。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请”,激情的教育能感人心,一片深沉而细腻的真情亦能将冰冷的心融化,让他们学会爱,理解爱。

(二)向善,磨砺品质

善是一种道德意识的觉醒,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是作家对人生、社会、道德、价值等问题的形象化思考,它吸引着学生进入特定的矛盾情境,同人物一起悲欢,从而经历形象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在情感取舍上的痛苦,如《雷雨》《项链》,都蕴含着丰富和复杂的人生意味,充满了善与恶的较量,使得学生在艺术形象的启迪和感动之余,自觉完成对道德规范本质的认知和理解,潜移默化的净化学生心灵,树立起宽容博大的胸怀。

(三)逐美,培养情趣

美是一种欢乐,愉快,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美的事物一定能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的。隐藏在山中的《我的空中楼阁》不论从远观还是近看,俯瞰仰看都是一种美,《荷塘月色》的光影相间的朦胧之美,《错误》的古典和现代的结合之美。

真、善、美统一于语文情感的载体课文中,它们不是单个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将真、善、美寓于真理中,在真中体现善与美,共同将语文情感因素洒落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三、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

情感是生命的意义,生命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情感服务。缺乏情感服务的教育是被抽去了内核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endprint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反对那种程式化、模式化、工具化的服务。教育美蕴含着人文关怀,是一种内在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方法的背后若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到头来都只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教育构筑的是年轻一代精神的时空世界,增加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学生的“快乐总量”。

(一)以生为本,改变只注重教不注重学的教学模式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见到这种现象——面对语文课本上丰富的审美素材,教师也仍然是抱住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好像只要记住了教师的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学生自己就能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了。其实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自我陶醉,而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平铺直叙,没有一点波澜起伏或情感点缀,又怎能有吸引力呢。首先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我们的学生更应学会什么有益的知识?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就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体会语言的意境美、音韵美,体现课文中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忧愁的复杂感情。

(二)研读文本,力求使基础情感向高级情感转化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不读到‘其意皆出我心,‘其言皆出我口是不罢休的。”要吃透文本,就要把课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搞清楚,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样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来由。其次就课文的构思、技巧、主旨等方面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取向,并且能够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对其进行辨别和批判,从而在突破创新中,挖掘更深的情感因素。

(三)以情感人,采用情境设定法激发学生情感

要做到以情激情,点石成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1.创设言语情境。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不同,调控上课的情感状态,散文的舒缓,诗歌的跌宕起伏或激扬或温婉细腻。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更能深入体会到课文的内在情感,通过言语的描绘创造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来感受情感意味。

2.设定具体情境。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话剧、朗诵、辩论赛,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主动的亲身体验,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根据主人公的情感,把握一定的情感基调,达到非凡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记忆深刻,并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3.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情感,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用心感受自然和生活。生活是语文活的源泉,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与生活联系起来,就立即生动活泼起来了,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分析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得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接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相结合,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身边的活素材,或者提供时文精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从各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反思社会,从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熏陶。

总之,语文是一门鲜活而情感充沛的课程,但由于工具化的驱使,肤浅化的解读,效率化的追逐,导致了情感教学的忽视、单一,缺乏体验。因此我们要求真,学做真人;向善,磨砺品质;逐美,培养情趣。在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中做到以生为本,改变只注重教不注重学的教学模式;研读文本,力求使基础情感向高级情感转化;以情感人,采用情境法激发学生情感。当然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培养情感因素情感教学
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情感培养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儿童爱心情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