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几点思考

2017-10-26 02:29张增权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张增权

[摘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要求,明确:历史课程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素养。中职历史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启发引导,注重体验学习,优化学习方法,充分创设智慧课堂,强化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不断提升,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养成较强综合素质,促进更好长远发展,幸福成长。

[关键词]中职历史;核心素养;综合素质

思考一: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项政策,离开了历史学,都是没有根基的。学习历史有益于个人的修养、能够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治国安邦的本领。“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是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同志深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把学习历史提到了关系革命事业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还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思考二:

作为中职学校,目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普通中学非常重要的语、数、外等文化课显得次要了,历史课等科目就更显次要、无足轻重,很多中职学校甚至取消了历史课。

知识结构的欠缺,会长远地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历史学科承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各种信息资源。学习历史,才能更好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全人格,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养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教育,这对提升中职学生总体综合素养,助力个体长远发展,都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考三:

最近,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明确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现行中职历史课程囊括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现代史及外国史,是一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结合《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历史老师不仅要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时代要求传授历史通识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启发引导,注重体验学习,优化学习方法,强化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中充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信息化资源的选取和组织,注重协作学习,创设智慧课堂,加强微课学习、翻转课堂等研究,促进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使学生在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不断提升,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养成较强综合素质,促进更好长远发展,幸福成长。

(一)加强情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史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事件让学生体悟古代、近现代我国及国外历史的发展历程,将过去的社情、社貌再现,让生活在现代的学生去体验过去的情景,体悟过去的人文思想和文化,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老师应当加强学生唯物史观渗透学习,使之能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如學习《文化大革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所反射的历史教训,给予后辈的经验等。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后写出自身感悟或总结,在班上相互交流、分享,明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就会导致国家发展滞后、遭到破坏等;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带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如圆明园遗址等,让学生去真切感受当时发生的惨烈状况,目睹八国联军侵华时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去体悟当时情景,将过去与现代紧密联系,在现状、时代、事件之中来回穿梭,让学生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去感悟当时情景,深刻领悟历史经验和教训;或带学生重走“小平路”,让学生实地参观邓小平在被打倒后如何生活的,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是如何从艰难险境中绝地逢生,带领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

在实地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历史体悟能力,逐渐感化学生内心,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学生的知识与精神同时升华,培养高尚的历史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评判,促进综合素质提高,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把握时空轮廓,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涉及国内外古代、近现代、现代的诸多历史事实和事件,是一个时间性较强的学科。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学习,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等。

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历史学科的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每一章节时做好事件时间轴笔记,即让学生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涉及的相关事件加以整理,然后在学习完整本历史书时将所有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汇总和总结。在整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学生做好对学习内容的提炼、简化进而汇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学习的历史章节进行知识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加强时空观念,整体把握历史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了历史思维及历史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endprint

(三)注重史料精选,强化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将历史学科学得更好更扎实。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史料来分析历史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当时的人文社貌,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实及进行历史阐释。

教师应当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史料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真伪辨别判断能力,并在分析归纳史料过程中规范运用历史逻辑和语言来完善表达自己观点;鼓励学生多收集一些有价值的政府、私人、文契、外交文件、司法纪录等各类与政治事件、人物活动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史料,通过分小组比赛、相互分享等形式来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内证、外证分析等研究。

史料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利于对历史内容的解读与研判,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别与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证精神,提高了历史素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历史阐释能力

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很多课堂仍然全盘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有的老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精简教学内容,把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意义等列出,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的接受历史知识,导致学生笼统地学习重要知识点,但对历史事件背景和发展过程一概不知,甚至事件发生时间和人物都对不上,历史概念不清,这样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教师应改进历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背景教学”和“过程教学”,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或展示历史材料、人物图像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切身体会在那个背景下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文化,来增强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形成学生的历史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

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收集相关材料,共同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文等原因。在历史背景下学习历史知识,在过程分析中看事件的起沉跌浮,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发散,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和掌握会变得更加容易,知识更具条理性,形成分析、归纳与综合能力。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可播放有关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电影或者是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文献资料了解当时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过程,体悟在这场战争中英勇奋斗的爱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意义;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节时,把毛主席在当时创作的诗歌供学生欣赏,让学生体悟当时的艰难苦境以及先辈们在混乱嘈杂、狼烟四起的环境下肩负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和不怕牺牲、勇于拼搏的高贵品质;可以组织在校师生排练汇演重要历史事件,学生在参与汇演过程中会积极的收集相关历史材料,准确把握核心人物,会深切地感悟历史事件折射的价值和经验,这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提高历史核心素养,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

(五)立德树人责任,激发爱国利民情怀

“家国情怀”关注人文,将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体系为终极目标。历史学习培养我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体现着拳拳爱民之情,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惦念之情,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奉献,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克尽所能,建设好美好家园;体现在饱含奉献精神,有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在引领学生学史、承古、鉴史、开新的过程中,要不断讲究艺术,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材內涵,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知与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书写有多少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国家的强盛和不再受欺凌,做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伟业,都是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体现,永远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一个民族,只有重视历史,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胸怀宽广,视野开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是地球之幸、宇宙之福。

中职历史教学,应该结合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利用不同专业的特点,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强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等教育,增长经验,汲取教训,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形成过硬本领,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自己才智的自觉性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祖国更美好灿烂明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