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华
[摘 要]朗读是一种领悟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朗读集领悟要点、增强语感、陶冶性情等功能于一体,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途径。教师引领学生在范读中感知,在精读中挖掘,在诵读中表达,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55-01
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控制语调,如何调节语气,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对文本的理解,这些需要方法的指导和个性的领悟。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就应注重朗读兴趣的引导、朗读艺术的熏陶,以读促悟。
一、范读中感知,重在“趣”
情景交融的范读引领,可以瞬间将学生带入课堂,去感知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如《三亚落日》是一篇描写三亚落日时美丽景色的佳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铺陈出了如诗如画的景色。为了将文字的“美”传达给学生,教师紧扣“红彤彤”“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语和“快乐”“抖落”“顽皮地蹦跳”这些摹形的词语,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一遍过后,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温情。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三亚落日很有诗意。
生2:三亚落日的滑落是缓慢的,像孩童,像大灯笼,像跳水员入水,节奏分明。
生3:我觉得老师的朗读也很有诗意,太美了。
师:这份诗意,这其中的美妙,还需要同学们细细读、慢慢品。把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它的美,读出它的韵味……
案例中,教师以范读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朗读,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三亚的美景,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情境之中,引起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思考和震撼,激发着他们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二、精读中挖掘,重在“悟”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本精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语义的理解到具体语境的产生,发文本语言之声,思文本思想所在。
如《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品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好奇地问:‘您老喜欢打猎?”学生在朗读这句的时候出现了分歧,一个学生认为应在“您”字上重读,另一个学生认为应该在“您老”上重读。教师发现了这个绝好的教学时机,决定从读入手,让学生细读、精读。于是,课堂上朗读声四起。一翻喧闹过后,学生们的思路明晰起来。
生1:我赞成后者,“您老”表示对老人的尊称。
生2:从后文中可以得到证实,老人打獵是30年前的事儿了,现在已经“洗手不干”了,所以,前面的重读不恰当。
生3:这一点在文末也有所揭示,而且作者一定会对老人很有礼貌,所以“您老”重读。
师:刚才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就这句话而言,两种读法都没有错误,但是联系上下文,“您老”的读法更贴近文意。
案例中,教师以精读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练习,开阖有度,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解中实现了自得。
三、诵读中表达,重在“情”
“情”是一篇文章的命脉和灵魂,朗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意浓浓”。教师必须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构建起感情的桥梁,引导学生沉浸于文字之中、意境之中、情感之中,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全面把握文本主旨,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引导说:“一池的绿叶红花,让我们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演绎这首古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小组配乐朗诵,素琴悠扬,平仄声声,学生们在诵读中诉说着西湖不尽的美景;有的小组以《左手右手》的曲调唱这首诗,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分工明确,边唱边手舞足蹈……读、吟、唱——多元的古诗诵读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饱含真情的诵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真正地引领学生透过文字,领略到了文本最深处的思想和内涵,读出了“语文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摆正“读”的位置,让学生有时间朗读,有兴趣朗读,在朗读中嗅出花儿的芳香,领略天空的开阔,在朗读中实现与作者情感的碰撞,收获心灵的成长。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