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剑+李昕蔚+章斌
摘 要 1例20岁的口腔修复术后女性患者接受经静脉滴注莫西沙星输液(0.4 g、250 ml,1次/d)治疗以抗感染,7 d后体表出现大面积的红色丘疹伴瘙痒。遂即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抗组胺药依巴斯汀、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等治疗,1周后患者的皮疹逐渐消退。
关键词 莫西沙星 皮疹 过敏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8; R758.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9-0009-02
Analysis on one case of drug-induced rash caused by moxifloxacin
JIN Jian1*, LI Xinwei2, ZHANG Bin1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9th People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China; 2. Pharmaceutical Major 2013 Grade,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 20-year-old female was treat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oxifloxacin (0.4 g, 250 ml, daily) for antiinfection after a dental surgery. A large areas of red papules with itching appeared after seven days of treatment. The drug was immediately withdrawn and glucocorticoids including dexamethasone and methylprednisolone, antihistamine ebastine, vitamin C and vitamin B6 and so on were given. Her rash gradually subsided and she was recovered a week later.
KEY WORDS moxifloxacin; rash; allergy
臨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等情况,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是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开发的8-甲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莫西沙星口服后能被迅速吸收,在肺、肾、皮肤组织中的浓度较高,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使用方便、安全,因此在治疗呼吸、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应用广泛。但莫西沙星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恶心、腹泻、眩晕、头痛、呕吐等。本文就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发生的1例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某女性患者,20岁,身高160 cm,体重45 kg。该患者1年前因“右下颌肿痛1周”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摄片发现右下颌骨角部、升支部囊性病变,遂于全身麻醉下施行“右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并在术后制作囊肿塞让其佩戴。定期随访、摄片复查结果显示,手术开窗效果不佳,患者的囊腔未见有缩小、成骨迹象,且右面部逐渐膨隆畸形。2015年12月底,患者口内出现明显异味,口内开窗口内可见菜花样物生长,囊肿塞佩戴困难,但无肿痛、下唇麻木现象。为明确诊断和治疗,患者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被门诊以拟“右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开窗术后复发”收治入院治疗。
入院后身体检查显示,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点;体温37 ℃,脉搏80次/min,血压97/62 mmHg。颌颈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下唇无麻木感,右咬肌区膨隆畸形;双合诊扪及右下颌骨角部、升支部的颌骨颊和舌侧明显膨隆畸形,有羊皮纸样破碎音;右下区第7、第8颗牙开窗口内见大量坏死物,腐臭味明显;开窗口周缘牙龈红肿。诊断为“右侧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开窗术后复发”,并于2016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右龈颌颈联合根治术、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和气管切开术治疗。因患者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故术后给予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考虑到患者为口腔皮瓣修复术后,故还加用了奥硝唑(“奥诺星”)抗厌氧菌治疗。7日进行的相关检查显示,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值为28 g/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为15 U/L,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为55 U/L,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为57 U/L,血清钾水平为4.30 mmol/L,血清钠水平为143 mmol/L,血清氯水平为107 mmol/L,白细胞计数为15.6×109/L,红细胞计数为3.22×1012/L,血红蛋白值为99 g/L,血小板计数为237×109/L,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为91.8%。考虑到患者痰液较多、白细胞计数较高,故调整用药,于7日上午始起停用克林霉素和奥硝唑,改用经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拜复乐”)输液(0.4 g、250 ml,1次/d)以加强抗感染治疗。14日傍晚,患者全身出现皮疹伴瘙痒,面颈部、躯干和四肢均有散在性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考虑为药物所致过敏反应,遂停用莫西沙星,给予糖皮质激素经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1次/d)和经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1次/d)、抗组胺药口服依巴斯汀(“开思亭”,10 mg,1次/d),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6和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治疗。17日,患者的皮疹症状进一步加重,故将甲泼尼龙的剂量提高50%(至60 mg,1次/d),其余用药情况不变。19日,患者自诉瘙痒症状较前有所缓解。21日,患者的皮疹症状明显缓解。24日,患者的皮疹消退。在以逐步减量法撤除糖皮质激素后,患者于27日出院。endprint
2 讨论
本例口腔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故使用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但7 d后患者出现大面积的红色丘疹伴瘙痒,遂停用莫西沙星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7 d后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有关研究显示,红斑性或斑丘疹性皮疹约占所有药疹的95%,初次致敏患者一般在7 ~ 14 d或更长时间后才会发病[1]。易引起皮疹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中成药、抗痛风药物和抗癫痫药物等[2]。本例患者皮疹发作前使用了莫西沙星,且该药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记载着其不良反应包括免疫系统疾病如皮疹、皮肤瘙痒等,患者用药7 d后出现皮疹症状,故考虑其皮疹很可能是由莫西沙星引起的药疹。
作为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主要作用于细菌的 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通过影响细菌的DNA复制而杀灭细菌,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非典型致病菌和厌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该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绝大多数(>90%)为轻中度,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瀉、消化不良和眩晕等[3],但因有抑制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故可诱发癫痫。莫西沙星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如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的发生率在0.1% ~ 1%间[4],具体机制尚不明了。药疹是指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的皮肤表现主要有发疹性药疹、荨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和固定性红斑等,尤以前两种最为常见,治疗原则[5]为停用一切可致敏药物,然后对轻度患者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和钙剂治疗,对重症患者则应早期足量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胃黏膜,加强皮肤、口腔护理等,并视具体情况加强支持治疗。
3 小结
本报告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莫西沙星的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若患者再次用药后短时间内出现同样的皮疹症状,即可确定为药疹,应记入其病历和药物过敏史,避免日后误用对患者造成伤害。使用莫西沙星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如见发生药疹,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并对症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和维生素等治疗,一旦出现休克症状后还应及时给予肾上腺素治疗。总之,使用易致敏药物时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状况,出现异常情况后应及时停药,同时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艾哈迈德, 郑捷. 药疹发病机理研究的几个热点[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09, 2(3): 149-152.
[2] 王芳, 李毓, 莫莹, 等. 药疹临床类型和致敏药谱最近七年与过去十年的对比变化[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21): 3932-3934.
[3] 胡明礼. 国内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4): 281-283.
[4] 黎国栋, 吴洪文. 静脉滴注莫西沙星至(致)皮疹2例[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21(z1): 340.
[5] 葛蒙梁. 药疹的临床类型和诊治[J]. 中国药物警戒, 2006, 3(1): 43-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