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策略

2017-10-25 09:30黄忠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能力

黄忠

【摘 要】本文论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化学课堂 教学策略 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147-03

新课标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只是起主导的作用,从而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实践精神,具有收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重点培养学生“说”“做”“思”“写”“编”“练”的能力。

一、说

“说”,就是要学生“动口说”。体验性学习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发展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来展开。要使学生敢“动口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重学生“动口说”的训练。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在预习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与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使其敢于提问题。例如在 Fe(OH)2 的制备实验中,由于 Fe(OH)2 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使得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阐述的现象不相同,很多学生就会因此而產生疑问。此时,笔者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引导他们对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氢氧化亚铁的性质和氢氧化铁制备过程进行分析,查找原因,解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适当延伸,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从实验药品和实验装置等方面对 Fe(OH)2 的制备实验进行改进。又如在进行“Fe2+ 和 Fe3+ 的相互转化条件”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价态观出发,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双氧水、氯水、水、硝酸、酸性高锰酸钾等较强氧化剂均可将 Fe2+ 氧化为 Fe3+,同样地,Fe、Cu、Zn、S2-、I-、SO32- 等还原剂均能将 Fe3+ 转化为 Fe2+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做

“做”,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是通过实验验证法去验证理论,因此许多教材中的实验都是验证实验。新课改后,将许多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动手实验,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做”。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笔者将原电池的实验设计成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这一系列实验如下:

(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放到稀硫酸溶液中;

(2)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放到硫酸溶液中;

(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放到酒精溶液中;

(4)用导线把两个锌片连接起来放到硫酸溶液中;

(5)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放到硫酸铜溶液中。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预测可能看到的现象。学生根据初中学到的相关知识和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获得的知识,预测了上面五种实验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际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多做实验,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又如在《二氧化硫》一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 BaCl2 溶液和 Ba(OH)2 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都能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分析得出会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3 是白色沉淀)。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笔者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学生经过实验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与他们分析得到的结论一样,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更加积极地去做实验。学习得的知识也记得更深更牢,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

“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善于动脑思考问题。古人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勤于思考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铝的重要化合物》一节教学中,关于 Al(OH)3 制备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课本直接讲解,“在 Al2(SO4)3 溶液中,滴加氨水”……边试验边讲解。笔者却不这样,为了让学生动脑思考,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实验室常用可溶性的铁盐和NaOH 溶液反应来制备 Fe(OH)3,能否用可溶性的铝盐和 NaOH 溶液反应来制备 Al(OH)3?若能,请完成实验,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备 Al(OH)3 的最佳方案,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3)通过 Al(OH)3 制备的方法可以总结出 Al(OH)3 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递进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又如在《二氧化硫》一节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一个教材上没有的能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向相同浓度的澄清石灰水溶液中,分别通入同速率的 SO2和 CO2 ,哪一个产生浑浊的速度更快?原因是什么?”笔者引导学生从离子浓度大小、SO2 和 CO2 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SO2 和 CO2 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生成物的酸性强弱等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答案,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这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endprint

四、写

“写”,就是要求学生动手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充分说明了学生写的重要性。具体怎么做呢?一是课堂上写,记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二是课后写,学生学完一个章节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如《非金属及化合物——氮》这一节,内容繁多,知识分散,不易记忆和掌握,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元素观、变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和计量观等化学核心观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把总结写在本子上。在检查中发现有些同学把本节的知识归纳写成五个“三”:

1.N2 的三个性质

(1)N2 在高温高压和催化作用下跟 H2 合成 NH3;

(2)N2 在放电的条件下与 O2 反应生成 NO;

(3)N2 在点燃的条件下与 Mg 反应生成 Mg3N2。

2.NH3 的三个重要性质

(1)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2)与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铵盐;

(3)在催化剂作用下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3.由 NH3 制备 HNO3 三个步骤

(1)氨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2)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3)二氧化氮吸收生成硝酸。

4.三种气体的制备方法

(1)NH3 的制备方法:用消石灰与NH4Cl固体混合加热;

(2)NO2 的制备方法:用浓硝酸与金属铜反应;

(3)NO 的制备方法:用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

5.三种气体的有关计算

(1)NO2 通入水中的有关计算;

(2)NO2 与 O2 混合气体通入水中的有关计算;

(3)NO 与 O2 混合气体通入水中的有关计算。

又如,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习有机化学《烃》和《烃的衍生物》后,有的学生把它们之间的关联总结写成如下:

烃→卤代烃→醇→醛→ 酸→酯

然后用具体的物质,并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上述变化过程,这样既能总结出有机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又能巩固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这样归纳和写小结,把有关联的知识理成线、结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拓宽思路。如此学生每写完一个章节,心里就有一个“谱”。

五、编

“编”,就是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章内容后,通过课外练习和质量检测,发现自己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的欠缺和易错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在每个专题中编 2 至 3 题自己认为最有价值和自己急需解决问题的题目,由各学习小组和科代表组合起来,经过教师审核,编成本班的章节练习题,供全班同学使用。这些题目来自于同学,符合同学们的实际需求。如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专题中,有同学编了这样一个题:

实验中需用 0.2 mol/L 的 Na2CO3 溶液 480 mL,配制时应用托盘天平称量的 Na2CO3 质量为:

A.9.54 g B.10.6 g

C.9.5 g D.10.60 g

此题表面上看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但同时也考查了容量瓶的规格和托盘天平的使用等,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试题。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解答来自不同层次同学需要解决的問题。

六、练

“练”,就是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课内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锻炼。不但要训练学生的顺向思维、集中思维、单向思维,而且还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训练中注意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例如有一个试题:“将少量氯气通入 FeBr2 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训练中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此题可变为:①将足量氯气通入 FeBr2 溶液中;②将少量氯气通入 FeI2 溶液中;③将足量氯气通入 FeI2 溶液中。一个题目的变化可以写出四种不同的离子方程式,得出四种不同的答案。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既能巩固重点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48页)的能力。又如试题:“将 20 mL 的 H2S 与 20 mL 的 O2 混合后点燃充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可得到多少 mL 的 SO2?”(答案:10 mL)

此题可以有四种解题方法:①分步解法;②得失电子法;③原子守恒法;④反应方程式法(通过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直接得到 SO2 的体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平时训练要会使用多种解题方法,然后通过对比找出最佳的方法。有一些化学问题,若从问题的出现的先后顺序觅其答案,往往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而难以求解,反之,若逆向思考求索,可使问题迎刃而解。要想灵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在平时多让学生动手练,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在化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利平.高中化学教学“动”态课堂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2013(8)

[2]杨俱乐.化学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4)

[3]陈秋萍.化学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J].陕西教育(教学),2007(6)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能力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