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7-10-25 08:57李文卿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网络平台

【摘 要】本文分析吴泓有关“读整本的书”的思想,认为吴泓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教育理念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指出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值得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整本的书 网络平台 专题阅读 完整经典 读写一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020-02

吴泓是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自 2001 年开始,在高中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网络平台、专题阅读、完整经典、读写一体是其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四大特征,而“读整本的书”也是其专题学习的常态。了解、研究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改善语文教育的不良现状。

一、学生“读整本的书”的必要性

阅读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但如今中国的阅读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不仅很多大人不读书,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层面很肤浅,知识面很狭窄,阅读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整本书阅读”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种补救措施。

(一)目前教材存在的缺陷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讲:“语文教学如果存在大规模、集团化的问题,一定不全是语文老师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体制、语文教材设计得不合理有关。”多年以来,语文教材“单篇短章”的特点使得语文以单篇教学为主,课文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联系松散。研究发现,语文教育效率之所以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语文教育缺乏系统性。1942 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国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虽然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以专题为主,但其整体性仍然有限。

如今单篇教学的语文教材虽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但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只见一木而不得见整个森林,眼前的一角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要想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思维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吴泓认为:“今天的语文教育,应该摒弃那些非经典之作的语文学习,摒弃那些拦腰折断、割裂经典、急功近利的‘应试阅读,还要拒绝那些快餐式的閱读对学生的侵蚀。”

(二)学生思维成长的需要

吴泓认为:“学生的思想来自于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阅读。”“‘读什么决定了学生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学生说什么和写什么;学生的思想质量和写作质量,取决于他们阅读的质量,也决定了他们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教材以“单篇短章”的形式呈现,内容虽然较多,但多而不专,不宜养成学生心志专一的性格。并且,学生读惯了单篇短章,读长篇的文章时就会觉得很吃力。而“读整本的书”,则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阅读的定力和习惯,“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吴泓的教育理念里,阅读就像“煲汤”,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了解一个人物或了解一件历史事件。通过全面了解后,认识得到积累,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对经典之作的深度阅读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真切的感情、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二、吴泓“读整本的书”思想的主要内容

吴泓对“读整本的书”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完整的一本书。以下从吴泓对“整本的书”的定义及其语文教育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吴泓对“整本的书”的重新定义

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有很多,高中学生的时间又很有限,让他们无选择、无目的地广泛涉猎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吴泓对“整本的书”有他自己的看法:“考虑到学生在一定学段内要能够在语言、思想、人格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我对专题学习的‘整本的书作了重新的定义,即把专题学习的‘整本的书分成以下几类学习材料。第一类是‘整本的书,如《论语》《边城》《雷雨》等;第二类是一本书中部分篇目的组合,如《诗经》专题选读《关雎》《蒹葭》《氓》《静女》《桃夭》《木瓜》《采葛》《君子于役》《子衿》《将仲子》《溱洧》《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硕鼠》《东山》《芣苢》《伐檀》,共二十首;第三类是同一作家多篇作品的组合,如读鲁迅专题的《呐喊》《彷徨》,选读《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示众》《药》《祝福》《伤逝》《孤独者》《阿Q正传》,共八篇。”为了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思维和生成思想,吴泓整合了很多的学习材料,包括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类材料,对作者或作品进行鉴赏或解读的文章,与传统观点相左或冲突的评价类文章,以非文学领域的视角来解读作者或作品的文章,以及往届学生的习作。

(二)吴泓对“读整本的书”的实践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是吴泓于2001 年第一次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的“整本的书”,到现在历经 16 年。期间吴泓进行了反复筛选与实践,最终选定了三组 28 个专题,涉及的范围包含古今中外。第一组是中国古代 9 个专题,包括《诗经》《楚辞》《世说新语》《红楼梦》,陶潜、李白与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第二组是中国近现代 9 个专题,包括《中国近代史》(蒋廷黼)、《呐喊》《彷徨》、《雷雨》、《边城》、《呼兰河传》、《围城》、中国当代诗歌,穆旦、张爱玲。第三组是外国 10 个专题,包括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海明威、卡夫卡、伍尔芙、加缪、里尔克、《百年孤独》、《等待戈多》。

吴泓专题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整体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师生一起在读书,“读整本的书”,而不是只言片语;师生一起在思考,思考阅读的内容,思考阅读的意义;师生一起形成语言,达到“精神和言语共生”,这也是吴泓的教育观。总结吴泓的专题教育,得出基本的操作程序为:导读、奠基与拓展(包括泛读概述、精读原作、网上研读)、再读与深解、选题与写作、深度体验。吴泓为学生提供了“家园网”网络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有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又有思维挑战性的评述类文章。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完成“泛读概述”“网上研读”的任务,通过广泛的阅读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学生的习作在“家园网”上完成,师生、生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评论与指正,学生在互相批改中得到进步。最后的深度体验能使学生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展现自己在阅读中得到的感悟,深化学生的思想。吴泓的课堂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endprint

三、吴泓“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吳泓的实践为一线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自身的学识及人格魅力也促使其他教师反思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吴泓的成功案例,它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其实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的阅读量要充足,阅读面要广,只有教师阅读经验足够丰富才能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指导。为了做好《诗经》专题,吴泓前后看了姚际恒的《诗经通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余冠英的《诗经选译》、金启华的《国风今译》、程俊英的《诗经译注》、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金性尧的《闲坐说诗经》等。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上与《诗经》相关的内容吴泓也拿来读,最后选择出供学生来读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开展《论语》专题教学,吴泓先后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逊的《儒学圣典—〈论语〉》、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朱瑞芬编著的《人生智慧海—〈论语〉今读》,以及《从教〈论语〉说到读〈论语〉》《让我们走近孔子》《管窥〈论语〉》等文章。吴泓能够做到、做好“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这与他饱读诗书的底蕴是分不开的。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对阅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定,却要引导他人;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价值还没有理解,却要做这项事业,陶冶他人。”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师最缺乏的东西——明确的人生观和修养功夫。有些语文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之外也很少读“整本的书”,并且缺乏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大部分时候只是在充当知识的“搬运工”,把从其他地方看到的评论完完整整地搬到学生面前。这样的语文教育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更感受不到通过阅读带来的思想升华。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对教师自身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于漪老师曾说:“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只要教师愿意为教育事业努力,愿意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助力,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所改善。

(二)提高“读整本的书”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像吴泓这样抛开教材来上课的教师只是少数,因此“读整本的书”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落到实处。20 世纪,现代语文教育先驱叶圣陶、蒋伯潜等,已经认识到了‘文选式教科书的不足,并经过对教材的反思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学‘整本书阅读还处于理念多于实践的‘口号阶段,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还是一个‘新概念。”吴泓能将“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落实到实处,并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这与吴泓自身的文化底蕴、敢于挑战的勇气及有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是一项艰巨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一个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虽然吴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不能使得全国的教师都做到如此。语文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大家一起去做才能使整个教育得到改善。

提高“读整本的书”的可操作性,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可以由部分语文教师先行实践,渐渐地再启发带动其他教师行动。在学校的范围内,可以成立阅读社团,由老师和学生商议共同制订阅读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引导下选择加入阅读专题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阅读后的写作。班级内部也可成立阅读小组,同样的道理,以兴趣为学生选择的方向标在师生共同制订的阅读专题中。阅读的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后,课内根据学校或班级自身的情况制订每周的阅读时间,课内尽量不少于每周四小时。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既不影响教材的使用,又避免部分教师对“读整本的书”望而却步,科学、合理地引导使学生“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教育改革是条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路,但结局的浪漫与美好使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川江.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吴 泓.学生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兼谈阅读什么作品可以使学生形成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1(5)

[4]吴 泓.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张小兵,倪 峰.走向操作层面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9)

【作者简介】李文卿(1992— ),女,汉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