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四步法

2017-10-24 21:10何志雄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区域活动提升

何志雄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娱乐的过程,他们不希望受到干扰,也不应该受到干扰,幼儿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者,学会观察是其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实际的幼儿区域活动中,因为教师对观察的错误理解和干扰,而影响力教师作用的发挥,影响力观察质量,更影响了幼儿活动的质量。因此本文以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的能力为题,提出几点教学实践方法,以供分享。

关键词:提升;教师;区域活动;观察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的教学理念也不断融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实现全面的转型,师生角色要正确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读、释、译、品”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四个步骤,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引发学生的兴趣,初读文本

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畏难情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还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越学越困惑,越学越吃力,越学越乏趣。

此时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意识地利用文章内外的人文因素,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尤其在课堂导语部分,要多花心思,巧妙设计,先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可以用《琴师与齐王》或《魏征劝谏》等小故事导入;在学习《隆中对》、《出师表》时可以讲一两个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国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追索另一个精彩故事的好奇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满怀兴趣,带着好奇走近作品,可以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文章所蕴含的知识,体会作品的人文思想。

引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后,就要让学生初读课文,走进文本。让学生初读文本的方式很多:(1)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地、自主地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遇到障碍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带问题读。老师课前精心设计适当的练习或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读通文本,整体感知。(3)分组竞读。根据需要把全班分成两组、四组或六小组不等。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读准、读齐、读畅。分組竞读,可以促使学生课前自觉预习。在竞读时,读的同学认认真真,听的同学全神贯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竞争、共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释——再读文本,解释文本重点文言词

学习文言文,最要下功夫的是掌握文言词语。只有把一篇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清楚了,才能把整篇文章读懂;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的意义,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才可以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农村初中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学生读准、读畅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再读文本时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让学生再次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词意。

但是这样再读、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文言词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平时的文言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渗透理解文言词的方法。理解文言词的方法也很多。

1、组词解释法。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节词。有的词语只要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字就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公输》),其中的“地”,理解为“土地”;“方”理解为“方圆”。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中的“可”理解为“可以”。

2、对应解词法。古人写作时,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文言词联系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歇”(《曹刿论战》),其中的“三”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三次”;第二种是“第三次”;第三种是:“多次”。根据上文的“一”、“再”,是对应的。 “一”理解为“第一次”;“再”理解为“第二次”;那么“三”应理解为“第三次”。

3、活用解词法。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词的用途,即“词类活用”。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遇到活用词语时,要想到它活用后的特殊意义。如“优劣得所”(《出师表》)中的“优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能力好的人和能力差的人”。再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其中的“亲”、“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亲近”、“疏远”。

此外,我们在解释文言词时还要注意其词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并要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在往后的文言文阅读中懂得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三、译——翻译文本,全面理解文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理解文言词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三读文本。三读文本要读出句子的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要读出故事的起伏;要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译,这个环节可以边读边译,也可以先译后读。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文言文,我们多采用的是“口诀法”。

例如:翻译口诀—“读通全文,领会大意;字字落实,符合原义;掌握虚实,保持语气;补充省略,调整语序;专用名词,不用翻译;语句通顺,检查仔细。”如: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人名“专用名词,不用翻译”照抄下来;“发”被起用 ;“于”虚词,理解为“在”;“畎亩”,田地;“之”,的;“中”,中间;还要“调整语序,补充省略”。那么全句应翻译为:“舜在田地间被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这句话会翻译了,那么后面的五个句子类似,学生自己也会翻译了。

指导学生翻译时,还注意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指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翻译,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译;同桌同学间、小组同学间互译;你译一句,我译一句;你问我答,你读我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全文翻译,并进一步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四、品——品读文本,品评文章思想内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赏析文本,领悟文本内涵,提高审美情趣是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美读文本。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文本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让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美读中自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评作品。可以评一评作品的价值,可以评一评其艺术手法,可以评一评其写作的手法。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让学生谈谈邹忌的形象,学习其劝说艺术,谈谈其劝说艺术的现实意义;学习《孙权劝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体会,让他们懂得“逆境磨炼人”的道理。

农村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灵活多样地分“读—释—译—品”四步进行,既可以让学生在学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文言作品内容思想的过程中,自由地吸收文言作品的思想精髓,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区域活动提升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