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众生相评话剧《盛夕楼》

2017-10-24 11:27戴平
上海戏剧 2017年10期
关键词:茶楼茶馆话剧

戴平

话剧《盛夕楼》由广州友谊剧院出品,于爽、李子南编剧,王佳纳导演,是一部生活气息浓郁的南派《茶馆》。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丰富与多彩、夕阳下的暖意和温情,以及满台演员表演的精湛感人,引起了上海戏剧界的高度关注。

它以一种经典的中国写实话剧样式,呈现了当下老龄社会的生活形态。第一场大幕拉开,我的心就怦然而动。它的舞台设计与《茶馆》相近,虽已换了人间,换了人物,但舞台艺术之精妙,同样达到了曹禺对《茶馆》的评价——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话剧中罕见的第一幕。听说这出戏在广州、顺德、中山、东莞等地上演,连演数十场盛况不衰。导演王佳纳和一批著名广州话剧舞台艺术家在舞台上再现了剧本的光彩。

在青石板铺就的羊城西关小巷里,一座看似并不起眼的老派广式茶楼一一盛夕楼,每日却客似云来,茶友满堂。在举盏品茗、遍尝美点的同时,这里也上演着一幕幕纷杂的人间悲喜剧。

观众之所以热烈地欢迎《盛夕楼》,因为它应乎时代之变化、适合人情之需要。这出戏涉及到当前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主题:人口老龄化。《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一篇论文:《老龄化人口:未来的挑战》。文章作者卡雷·克里斯滕森教授指出:“假如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21世纪保持增加趋势,那么,多数2000年以后出生的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有望庆祝百岁生日。”我以为, 2001年以后出生的上海人和广州人,到2100年庆祝百岁生日的人数,绝对不会比欧洲人和日本人少。人口老龄化涉及到医疗、教育、就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老年社会学研究等诸多问题。老年人越多,寿命越长,社会问题越严峻。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于这个老年问题,自然不会漠视。

《盛夕楼》试图通过“小茶楼,大社会”的独特视角,围绕着茶楼老板“老知青”刘盛夕而展开,反映了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刘盛夕退休后利用祖上传下的老宅开了这间茶楼,不为赚钱,而以此作为老来的乐事,但他知青时代的恋人却来找他重续旧谊;退休前是局长的老陈内心有“故事”,在茶楼凳子上才能睡着;“挞叔”的两个不孝儿子为图谋他的老房子而机关算尽;30年前丢了女儿的珍姨,像祥林嫂一样对人诉说:“为了和人家讨价还价8分钱,把3岁的苹苹弄丢了,她现在该有33岁6个月零7天了”;老茶楼纳入市政动迁计划,很快要被拆;刘盛夕被诊断患了晚期癌症后,他的坦然面对和众人的不舍……一座老茶楼,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让观众在笑声和泪光中,引发一串串的反思。真可谓:一盅两件小茶楼,喜怒哀乐众生相。

舞台上出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演绎着一段又一段鸡毛蒜皮的身边故事,嬉笑怒骂间折射出酸甜苦辣的人生。它们虽然是人们所熟悉的,却蕴含着不尽的人间冷暖;它们虽然是普通的,却引起观众的共鸣,催人泪下。广东艺术家们的艰辛努力,受到上海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演出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著名导演王佳纳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5年毕业的老校友。导演的手法是娴熟老到的,把并无多大关联的六七个不同的社会事件,都融入到一盅两件的小茶楼里,以刘盛夕为中心而展开。戏剧节奏和冲突有起有伏,徐疾有致,戏剧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针脚十分细密,矛盾又一个个合情合理地得到解决。导演的手法是高明的、巧妙的。戏中有闹得不可开交的不孝儿子想变卖父亲老屋的激烈矛盾;又有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一条小路”穿插其间,让舞台上的人们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那个我们都曾年轻的时代……话剧《盛夕楼》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导演的才能。

领衔主演、前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李仁义居然也是个老上海人,但却是第一次来上海献演话剧。因此,他们戏称“同上海有缘”。该剧主演囊括了4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内的多位老中青杰出演员,饰演主角刘盛夕的李仁义是曾出演了数十部话剧与影视剧的老戏骨,还有禤智红、戈一、曲芬芬、李卫东等著名影视、话剧演员。他们功力深厚,举手投足,谈笑风生,演绎着市井百态,使观众不像是在看戏,而是看你身边的最普通的阿叔、阿婆在交换对世道人生的看法。但是,剧中的人物的语言、神情、姿态,又都是艺术化了的。十多个人物都有个性,主要人物形象丰满而接地气,对白鲜活生动,通过演员入木三分的演绎,配合巧妙的情节设计,使该剧厚重而不失幽默,笑声中含着泪水,让观众在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中,阅尽当下老百姓的欢乐与忧伤。

角色不分大小,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惟妙惟肖。李仁义饰演年近七旬的刘盛夕,表演真切动人,性格豪爽仗义而富有人情味,声音洪亮厚重,语言有爆发力。动作自然松弛,例如手握“戒烟烟斗”和怒打挞叔的两个儿子、一人一记响亮的耳光,都是看似随意而实质上经过精心设计的。李卫东饰演黄老六,“江湖气”十足,却透出机灵和热忱,和李仁义的搭配,可谓珠联璧合,极富喜剧色彩。刘盛夕和江思瑶两个知青时代恋人的重逢,以及两人重演當年排练《雷雨》中一折的戏中戏,寓情于戏,很见功力。

舞美设计富有地方传统色彩,从建筑结构到窗棂家具的细节,将盛夕楼打造成典型的岭南小茶楼。布景虽只有一堂,但因导演的舞台调度和运用灵活多变,并没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陈局长向刘盛夕打开心扉,讲述十多年来压抑在内心的隐秘时,灯光暗下来,只有舞台左方老陈、刘盛夕两人在光区内,如同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增强了两个老友交心的私密性。这也是独具匠心的一笔。

如果要提一点不足,我认为,戏的“粤味”还不够浓。因为它是广州的茶楼,是一座南派的《茶馆》,光有一首广东歌曲穿插还不够。从茶馆的氛围到人物行为语言,希望再增加一点广东文化的味道。比如喝茶,广州人喝早茶有什么讲究,“一盅两件”的最佳搭配有哪些,粤菜点心的品种和特色等,以增添这出戏的地域色彩。此外,戏中医生摘取死者眼角膜救人造成的医患矛盾,情节如何设计得更合理些,还可斟酌。建议后面可以让眼睛复明的民工写来感谢信,以解开死者家属的心理疙瘩。不知编导以为然否?

猜你喜欢
茶楼茶馆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成都老茶馆》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再见啦,秋天!
丰硕茶楼
过去的理想
杯水车薪
话剧《惊梦》
任素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