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课厌学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7-10-23 00:35陈英
关键词:中学政治厌学对策

陈英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一些概念、原理较枯燥抽象,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教师教法不当。本文从中学政治课教材、学生、老师三方面分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并结合个人实践体会和经验所得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政治课学习兴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教学人员的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政治;厌学;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8-068-02

0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然而,不少学校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 这一问题。重视和研究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厌学这一现象,既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一个紧迫任务,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依据常年一线教学的经验就中学生政治课厌学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

一、中学生政治课厌学的原因

1.课程教材自身存在缺陷

新课标标准下的中学政治课教材内容在不断的修订、调整中改变了原来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烦、难、偏、旧”的症结,但在理論联系实际,知识点的逻辑衔接之间仍显不足。且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成人化色彩浓厚。如高中《政治生活》中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较远,学生较难理解。此外在编排教材时,一味的求新、求变,忽略了知识点自身之间的逻辑顺序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文化生活》中教材的总体思路是“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理解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一体系逻辑性不够强,若把 “理解文化”和“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顺序做以调换则更符合中学生的逻辑思维。

2.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当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政治课的价值与功能没有得到学生的整体认同。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去学习政治课,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存在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问题。由于学习动机的缺乏,很多学生学习政治课不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科知识仅限于课本,知识面窄,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意识到政治课学习的价值及意义。此外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仅靠死记硬背拿分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政治课相对其它学科概念多、理论性强,本身就显得枯燥,加之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导致其厌学。新课改虽然实施多年,部分政治课教师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重智轻德”只是让学生背答案,拿高分,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与强化,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枯燥的理论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单一的 “讲授法”,45分钟满堂灌,不注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教师一直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做笔记,缺乏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最终出现教师讲的费力,学生听的吃力,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在上复习课时,基本上以“练习——讲授”法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丧失了新鲜感,动力不足。

二、解决中学生政治课厌学的对策

1.教材编写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地域性,切实做到“三贴近”

中学政治课教材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块,现行教材较以往增加了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和近些年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但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方面仍须改善。例如讲“信用卡”这一知识时设置了一项探究活动: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的区别。对于一些地处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使用信用卡的经历,谈何比较?又如在“哲学生活”第三课中设置的探究活动“走进哲学,问辨人生”,这一内容是全书逻辑的延伸和归宿,应调整至最后,学生学完整本教材,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之后,探究活动才会更有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善学乐学。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感兴趣的事,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政治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分析时事。进一步调动其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乐于思考、勤于提问,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时间,蔬菜、服装、肉类的价格差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收入、消费状况,谈谈对未来消费的展望。通过这种贴近生活、关注生活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3.教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是一成不变的说教,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散性、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自主挖掘课程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在讲“我国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提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得出“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反之则会造成通货紧缩”这一结论。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

4.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有效性endprint

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其个体差异,改进教学方法,分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实际差距,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授课艺术。例如针对文科班与理科班对政治学科的不同要求,要区分教学。文科班教学时应将每个重难点讲透,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并适当提高深度、难度,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政治学科学习目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每个教学班学生的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只有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梳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思考身边的事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列举事例,难点击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5.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學习氛围。

对于教师而言,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学识渊博与否更为重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更好的促进双方交流。”新课改也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交往,没有师生交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身架,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当今时代的主流”时,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模拟召开联合国大会,对学生分组,各自代表不同的国家,就南海仲裁案、特朗普当选、法国国庆日恐怖袭击、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等国际重大事件,发表不同的观点。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从不同国家的立场出发,通过分析国际形势,将国际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康全召.中学政治课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

[2]袁桃花.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学理论, 2015(24).

[3]冯华美.如何优化政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2014(Z3) .

[4]周秀英.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中学生厌学归因及对策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

[5]殷彩艳.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政治厌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中学政治课基于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评价方式的历史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