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凯瑟琳·曼斯菲德的《莳萝泡菜》(A Dill Pickle) 中的经典对白为语料,借助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层面的语篇连贯现象。作者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出发,通过对这部短篇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进行剖析,力求探查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理解过程。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连贯;《莳萝泡菜》
1 引言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1962)率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哲学家塞尔(1969)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众所周知,言语行为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如果我们仅仅以单个的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则很难揭示语言的内涵与实质。在连贯的语篇中,除了言语行为本身所表达的意思外,交际者还会感受到对方的言外之力,甚至会产生言后行为。因此,作为相对较大的一个语言交际单位,语篇越来越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2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
2.1 言语行为理论
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可分为言内/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顾名思义,言内/表意行为表达的是言语的表面意思;言外行为指的是说话者或者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则是言语给交际者带来的影响。
奥斯汀认为:发音行为不一定有表意行为,但表意行为必定蕴涵着发音行为。同理,言内行为不一定有言外行为,但言外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不一定做言后行为,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这种内含关系是单向的,并具有传递性(1962:96)。
2.2 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语篇连贯,学者们没有统一的阐述。Halliday和Hasan(1976,1985)首先提出语法衔接的四种范畴和词汇衔接手段,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1985:94)。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层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国内学者李君总结了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
(1)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运用衔接手段,但形式上的衔接并不意味着语义上一定连贯。
(2)在言语和语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语篇连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根据双方的交际意图、具体的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进行合理的推理,才能实现语篇连贯。
(3)语篇连贯是交际双方心理认知的一种反映,只有在双方有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
2.3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当语篇被看作成一个整体的言语行为时,它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言内行为是有形的,语篇连贯主要依靠语法、词汇和逻辑连接词等手段达成的;言外行为是隐形的,语篇连贯是通过在交际意图、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基础上推导出说话人的含义而达成的;言后行为是无形的,语篇连贯是通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达成的。不难看出,从显性的表意行为连贯、到隐性的言外行为连贯、再到互动的言后行为连贯,语篇连贯在这三个层面上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
3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以《莳萝泡菜》对白为例
既然言语行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语篇连贯的新视角,本文就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中的经典对白为语料进行研究。
《莳萝泡菜》讲述了女主人公薇拉(Vera)与其前男友六年后偶遇在一家店内的故事。小说通篇没有透露男子的名字,只用“他”来代替。“他”追忆了两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好像对薇拉仍有恋情。在“他”讲述了两人过去共同的梦想——俄罗斯之旅后,“他”的一番甜言蜜语让薇拉心中泛起波澜。然而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他”一人独坐在那里,薇拉突然离去。作品格调清新,令人回味。小说中两人间的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而且薇拉和她前男友的话语比例极不对等。薇拉三言两语,“他”却是侃侃而谈,并且数次打断薇拉的谈话,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事情。
对这部短篇小说的语篇连贯的解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语篇的内部,我们还要考虑到语篇外部的因素,诸如:情景语境、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社会文化语境等。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读“表意行为”层面上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之上,还要探究“言外行为”层面上的言外之意以及“言后行为”层面上的交际互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力探查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的理解过程。让我们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为切入点,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吧。
3.1 语篇的显性连贯
语篇的显性连贯停留在表意言语行为层,它强调的是语义关联。语篇不同部分的语义关联主要通过语法词汇手段和逻辑连接词等得以实现。
小说开篇,男、女主人公偶遇后,彼此都很惊讶。男主人公的话语中透露着意外,而Vera语气平缓。
He: Vera! How strange. Really, for a moment I didn't know you. Won't you sit down? Won't you have some coffee?
Vera: Yes, I'd like some coffee.
薇拉對第一個问题并没有回答,而是迫不及待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本来用“好吧”就可以了,但薇拉“来杯咖啡”的话语把她再次见到前男友后的惊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语义转承透露出了薇拉是一个内敛的女孩。
紧接着,Vera提到忍受不了寒冷的天气。
Vera: … I cant bear this weather, you know.
He: Ah, no. You hate the cold…
Vera: Loathe it. And the worst of it is that the older one grows…
He: Excuse me…
薇拉回应中的“and”一词,在语义上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也预示着后面的解释更加重要。但薇拉的话语却被男主人公打断了。最为读者,我们很容易得出薇拉目前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结论。而男主人公对此却不闻不问,哪有一丝关切的意思。
在打断了薇拉的谈话、和侍者要了咖啡和奶油之后,男主人公似乎又想起了薇拉刚才的话题。
He: You were saying — the older one grows…
Vera: The colder.
He: The colder. Ah, ah. You still say the same things. And there is another thing about you that is not changed at all — your beautiful voice — your beautiful way of speaking.
男主人公对于薇拉所提及的“忍受不了寒冷”没有展示出丝毫的关心,而是再一次转换了话题,他言语中的“still”表达的正是语义转折。薇拉在两人的交谈中,得体地回应着。我们看到了薇拉的隐忍与内敛,也看到了薇拉的封闭与沉默。男主人公呢?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不知道關爱他人、只顾自己的自私脸孔。曼斯菲尔德在这里也给我们埋下了一个小伏笔,既然薇拉的前男友清晰地记得薇拉以前说过的话,也没有忘记薇拉动人的声音,他对薇拉依然旧情难忘,为什么故事的结局还是两人各奔东西呢?
接下来两人在谈论往事的时候,薇拉的脑海里涌现出了曾经的一幅画面——男主人公的头靠在薇拉的腿上,很幸福。
He: 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 here now!
Vera: Ah, why do you say that?
He: Because I know I am going to love you too much. And I shall suffer so terribly, Vera, because you never, never will love me.
男主人公告诉薇拉,他想服下毒药死掉。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因为他知道他非常爱薇拉,为此他会非常痛苦,但是他也知道,薇拉永远都不会爱上他。男主人公用两个“because”强调了两个原因,可是两个原因的背后却隐藏着这个男人的矫揉造作。一边是他的甜言蜜语,口口声声说爱着薇拉;一边是对薇拉的无视,不关爱曾经的爱人,忘记了两人的曾经,一个人去了两人相约要去的俄罗斯,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他一定会把两人的分手归咎于薇拉并不爱他。
当男主人公提及俄罗斯时,薇拉很兴奋。
Ver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He: Oh, yes. Have you forgotten how we used to talk of going there?
Vera: No, Ive not forgotten.
男主人公的一句“Oh”,没有语义意义,但作为衔接手段,它可以保持语言的顺畅,不一定非得翻译出来。而“No”却起着衔接上下文语义的作用,薇拉用它来回答男主人公上面问的问题。男主人公的“Oh”显示出他回答问题时非常随意,他不知道、也不愿去揣测,他的回答可能对薇拉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薇拉的“No”虽然简短,却反映出她对俄罗斯之旅的极度渴望。从“Oh”和“No”,我们看到了男主人公的自私自利,对于薇拉的伤害,他无动于衷。
当两人谈到以前他们曾经相约好一起要去的地方时,男主人公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自己一个人已经到过的地方。
He: Spain, Corsica, Siberia, Russia, Egypt. The only country left is China, and I mean to go there, too, when the war is over.
男主人公在谈论这些经历时,非但没有因为没能和薇拉同行感到些许不安,相反,他却好像是在故意伤害薇拉。男主人公告诉薇拉,这些年他一直在到处旅游。“and”前面列举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其实他的回答可以到此为止,但他自私、冷漠的性格驱使着他继续说下去:“我还是打算去那儿,待战争结束后。”“and”对前面的内容做了补充说明,更加体现了这个男人的自私自利。
随后男主人公兴奋地谈起了令他神怡的俄罗斯之旅,他说他在伏尔加河上度过了好几天,并提及了薇拉过去常常弹奏的船夫曲。
He: Do you ever play it now?
Vera: No, Ive no piano.
He: But what has become of your beautiful piano?
Vera: Sold, ages ago.
He: But you were so fond of music.
當男主人公询问薇拉是否还在弹钢琴,并且获悉钢琴不在时,他的话语中接连出现了两个具有强烈的转折意义“but”。也许,男主人公惊讶于薇拉的表现,如此喜欢演奏却偏偏卖掉了用来演奏的钢琴;也许,那只是他“轻描淡写”地在回应薇拉。无论是哪种情形,他并没有继续追问薇拉,她为什么要卖钢琴,难道她的生活已经落魄到要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的地步了吗?男主人公继续讲述着他的俄罗斯之旅,他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也许是两人再次分手的一个原因吧。
两人继续交谈,男主人公回忆起他曾和薇拉讲过他童年时的故事,薇拉善于聆听。这个时候,记忆的闸门让薇拉想起了男主人公庭院里的那只小狗波森。然而,男主人公却忘记了,他以为波森是薇拉养的一只狗。
Vera: The dog was called Bosun.
He: What dog? Had you a dog?
Vera: No, no. I meant the yard dog when you were a little boy.
Vera接连用了两个“no”。一方面,薇拉否定了男主人公前面提的的问题;另一方面,薇拉对这个男人彻底失望了。男主人公口口声声说爱她,却全然不记得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失望之余,薇拉系上领扣,放下面纱,准备离开。此刻的薇拉,无比失落、万分孤独。对于这样一个男人,她又能报以什么样的希望呢?唯有回归孤独。
3.2 语篇的隐性连贯
在实际交际中,语篇的隐性连贯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衔接,更多的是依赖于逻辑推理得以实现的。很多语篇如果离开了言外行为层面的隐性连贯,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说中的一处例子:
He: Wont you smoke?
Vera: Yes, I will. They look very good.
He: … Smoking isn't a habit with me; it's a luxury–like perfume. Are you still so fond of perfumes? Ah, when I was in Russia . . .
Ver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僅僅看字面意思我们并不能视其为连贯的,香烟和香水有共通之处,一起提及并不唐突。但是,俄国和它们又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从言外行为层面上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这里的语篇是隐性连贯的。
He: … Smoking isn't a habit with me; it's a luxury–like perfume. Are you still so fond of perfumes? Ah, (I have seen kinds of luxurious perfumes) when I was in Russia.
Vera: (Russi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薇拉评价男主人公的香烟看上去还不错,使得男主人公讲述起烟从何而来,并说自己吸烟还没上瘾,这也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回应。接着,他谈到香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就像女人的香水。提到香水,男主人公问她是否依然喜欢。随即,男主人公联想到了他在俄罗斯的一些事情。为什么他会唐突地提到俄罗斯呢?如果我们能把握到言外之意层面的隐性连贯,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男主人公肯定是在俄罗斯见过香水这类奢侈品,才顺便提到了俄罗斯之旅。而薇拉和男主人公六年前在一起时,俄罗斯就是两人一直梦想去的地方。所以尽管薇拉本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断,在她听到“俄罗斯”的字眼儿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打断了男主人公的话。薇拉的冲动让我们觉得顺理成章,而且两人间话题转换也显得合情合理。
3.3 语篇的互动式连贯
语篇不论长短,都被认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交际双方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决不能忽视对方的反应,一定要建立起双方之间的互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考虑对方反应的语篇,不能被看作是连贯的语篇。
He: … And there is another thing about you that is not changed at all — your beautiful voice. I don't know what it is — I've often wondered — that makes your voice such a haunting memory… Do you remember that first afternoon we spent together at Kew Gardens? You were so surprised because I did not know the names of any flowers. I am still just as ignorant for all your telling me. But whenever it is very fine and warm, and I see some bright colours I hear your voice saying: 'Geranium, marigold, and verbena…' You remember that afternoon?
Vera: Oh, yes, very well.
男主人公提到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薇拉教他各种花儿的名字。薇拉动听的声音经常回荡在他的耳边,他认为那次记忆是如此的美好。如果薇拉只是简单回应“记得,记得很清楚”后,就不再有任何反应,这一交际行为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李君(2007)在“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一文中指出:“语篇的连贯不仅仅局限于语篇的内部,还包括语篇外部交际双方的心理或者行为的互动”。薇拉作出简短回答后,随即陷入了回忆。也就是说,男主人公的话语使薇拉有了言后行为。在薇拉的回忆中,那个下午是一片荒唐的景象。男孩当时像疯子般地轰赶着黄蜂,在众人面前让她难堪、丢脸。随后,薇拉记忆中又涌现出了男主人公头靠在她的腿上,嘴里说着甜言蜜语的画面。
薇拉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不再说话。薇拉的反应和态度同时说明她是一个不愿意敞开心扉的人,男主人公不得不转换话题。
作品中还有一处言后行为典型的例子:
He: … I remember the evening some friends and I went for a picnic by the Black Sea. We took supper and champagne and ate and drank on the grass. And while we were eating the coachman came up. 'Have a dill pickle,' he said. He wanted to share with us. That seemed to me so right, so — you know what I mean?
Vera: Yes, I know perfectly what you mean.
He: What a marvellous listener you are. When you look at me with those wild eyes I feel that I could tell you things that I would never breathe to another human being.
男主人公向薇拉描述了俄羅斯生活,尤其提到莳萝泡菜,薇拉的内心又起涟漪。前男友谈论的画面就在眼前,她甚至还看到了像鹦鹉的嘴、装在略带绿色瓶子里的莳萝泡菜。它颜色艳丽、食色诱人,正如薇拉一直心仪的俄罗斯之旅一样引诱着她。所以当她前男友说道马车夫想和他一起分享莳萝泡菜时,他问薇拉:“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吧?”男主人公道出了内心的孤寂,他渴望有人和他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与悲。薇拉此刻被感动了,于是她回答道:“是的,我完全知道你的意思。”薇拉的话语一定像琼浆一样灌入了男子的心田,这可以从两人话语后的深情凝视看出来,“他们感受到了彼此的灵魂,仿佛在伸出双臂,拥抱着对方,共同坠入同一片海洋,甘愿被大海所吞没,就像苦恋着的情人”(杨立民徐客容,P46)。男、女主人公各自在理解了对方话语的基础上都作出了反应,明显属于言后行为层面的交际互动。
读到這里,我们几乎以为两个人会重拾旧爱,但男主人公和薇拉对视时说的一句话("What a marvellous listener you are. When you look at me with those wild eyes I feel that I could tell you things that I would never breathe to another human being.")却被薇拉认为男主人公是在嘲笑她。薇拉敏感多疑性格由此暴露了出来,而男主人公的孤独、寂寥也从他近乎独白的宣泄中体现出来。
当男主人公感到薇拉想离开时,作了一段表白。
He: What I really wanted then was to be a sort of carpet — for you to walk on so that you need not be hurt by the sharp stones and mud that you hated so. It was nothing more positive than that. Only I did desire, eventually, to turn into a magic carpet and carry you away to all those lands you longed to see.
男主人公的这段表白对薇拉又产生了影响,薇拉好像饮了琼浆,她又动摇了,是不是该留在前男友的身边呢?请看两人接下来的谈话:
He: I felt that you were more lonely than anybody else in the world, and yet, perhaps, that you were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was really, truly alive.
And then the fact that you never had made friends with people. How I understood that, for neither had I. Is it just the same now?
Vera: Yes. Just the same. I am as alone as ever.
He: So am I, just the same.
男主人公对薇拉的解读甚合其心境,薇拉不禁觉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幸福,内心暗流涌动却一再封闭压抑,沉溺于幻想,而不去采取行动。而恰在此刻,男主人公独白式的自我评价和对双方性格弱点的剖析,却激怒了薇拉。
He: But what seemed to me so mysterious then is perfectly plain to me now. It simply was that we were such egoists, so self-engrossed, so wrapped up in ourselves that we hadn't a corner in our hearts for anybody else. Do you know?
薇拉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意审视自我和面对现实的孤独女孩。曼斯菲尔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锋,借助男主人公之口,对这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的进行了一场无情的审判。男主人公貌似拥有话语权,在交际过程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实际上他也是一个孤寂苦闷的人。在他偶遇昔日忠实的聆听者后,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用独白实现了内心的宣泄。曼斯菲尔德也向读者交代了六年的时光依旧不能让两人再续前缘——性格上的弱点使得他们不能彼此欣赏,分手才是唯一的选择。
4 结语
通过解析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中的语篇连贯特点,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很多学者认为男主人公的独白是对自己成功的一种炫耀,更是对薇拉的伤害。我们从语篇的角度去分析,却发现在男主人公浮夸的表象下,隐藏着一颗孤独的心。小说结尾处,薇拉转身离去,也选择了孤独。两颗孤寂的心灵,因为性格的原因,无法从彼此那里获得情感与支持。
曼斯菲尔德在这部短篇小说中,其实已经为改善男、女主人公的困境提供了暗示——沟通。薇拉总是封闭自我,不愿意采取行动。正是她总是沉溺于幻想、不积极主动的行为,才使得她和男主人公之间总是横亘着一道鸿沟。解读《莳萝泡菜》,我们不能只关注话语的表层含义;分析薇拉和男主人公,不但要观其言,还要看其行;挖掘曼斯菲尔德的写作意图,不能只着眼于文本表层的情感判断,还要深入底层,揭示作者的深层关注。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出发,分析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经典对白,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UP.
[2]Halliday.M.A.K.& R.Hasan.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3]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傅翀.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意蕴——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的功能语篇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09):37-40.
[5]李君.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6(04):125-126.
作者简介
石秀虹(1974-),女,天津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文学。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市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