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玲
【摘要】在高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所要考虑的,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充分促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分层教学法是新型教育的手段,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育隨着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发展,要加强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体育;策略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成绩也会纳入综合成绩的考核,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体育分层教学理念不断应用,分层教学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丰富体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主要从分层教学法的含义,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来分析。
一、分层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成绩、身体素质等进行科学合理分组,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热情。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不同,如果笼而统之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分层之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差无几,更有利于老师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秉承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提升的有效策略,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策略的不断改革,教育改革是时代的大事,学生和老师都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于时代的全面人才。
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进行科学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主要措施就是给高中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只有学生的分层合理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分层,主要是以学生平时的身体表现来分层,比如在具体上课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性别先将男生女生分开,然后根据学生平时具体的表现分成高中低三组,最后对不同层级进行教学,当然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不能逞强但也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科学合理分配才能促进自己身体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够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发展、勇敢坚毅、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学生优良品质,既能放松身心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道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利用体育教学课堂,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体育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比如说在高中体育课程中,仰卧起坐、俯卧撑、立定跳远、长跑等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计划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训练缓慢,不利于学生教学计划的实施,影响学生的体育成绩。
在具体操作中,比如在仰卧起坐的测量和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强,仰卧起坐表现很好就应该让他们一起训练,对于体能较差的同学老师先让他们进行基础的体能锻炼,毕竟仰卧起坐需要身体多方面的平衡,要加强对基础好的学生的监督,让他们尽快赶上,也可以进行适当拔高训练,尽早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三)进行针对化训练
分层教学法还有好处就是能够对学生某一方面进行针对训练,教师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希望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来关注体育。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固定圈子,根据各种专项教学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塑造学生共同进步、深度探究的能力。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对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培养更高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比如很多同学在坐位体前屈方面表现较差,老师就可以进行分层教学,集中训练学生的薄弱项目,增强学生的技巧性讲解,加大基础训练,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和训练,争取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早日跟上步伐,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现如今的教育不单单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教育要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在现代生活中,体育的兴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分层教学中,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与现代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我们要积极运用分层教学法来加强课堂活跃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我们要积极运用分层教学法来加强课堂活跃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虹.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8(27):121.
[2]赵新飞.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83~184.
[3]孔凡茂.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