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超
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信息化无疑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审计工作而言,传统的手工审计已经逐渐被计算机审计所代替,计算机审计以便捷、高效等特点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基层审计机关由于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下面就如何更好的开展计算审计工作,结合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
计算机审计对应于大量的电子数据,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查找筛选,而人工查找的话,几乎花费几十倍的时间都是无法完成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审计成本也就随之升高,特别是对于审计内容和时间范围较大的审计项目,计算机审计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快速审核,提高了审计效率,缩短了审计时间,节约了审计成本。
(二)大大提高审计的准确度
计算机审计审核的是每条电子数据,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发生的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对于每笔业务的发生记载的信息比较详细,信息量比较大,可以精准地用计算机查找筛选,准确度会比普通的审计方法高很多。
(三)审计覆盖面广,降低审计风险
计算机审计可以针对所有的电子数据,不存在因为抽查而使得有些数据遗漏,审计方位比较全面,对于所采集的电子数据可以达到全覆盖,这种数据之间可以使用关联字段相互印证,不同部门之间可以根据相互的联系相互印证,极大地完善审计证据链条,降低审计风险。
二、当前计算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不一
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已逐步实行并完善了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作为最基层县区的行政单位,除财政、地税、卫生、民政等部门信息化程度较高外,涉及其他政府部门、乡镇和办事处等基层部门,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有的单位仅仅对财务系统进行了信息化核算,没有建立业务数据信息系统,对这些单位开展计算机审计时,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高效处理大量数据的功能;在部分可以实行计算机审计的单位中,多数未建立统一的审计数据接口,而基层单位大多使用的是一些小公司开发的财务軟件,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提供的数据采集模板中通常不包含这些软件的采集模板,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使用数据库采集方式采集数据,在被审计单位不能提供数据字典的情况下,耗费审计人员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达不到计算机审计提升审计效率的目的。
(二)审计业务人员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作为审计人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财经法律以及其他的审计准则,还应当掌握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常用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对审计中发现的疑点问题,有对比、有分析、有判断,在审计实践中,计算机技术不能替代专业人员审计。然而,基层的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滞后,审计业务与计算机审计脱节,与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建设和发展不太适应。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
近几年,随着社保资金、地方性债务、土地出让金、保障房等全国性的大型异地审计项目的开展,计算机审计在县区基层逐步推广,但就目前来看,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以我局为例,我局从事审计一线工作的30人,但是取得计算机中级合格证书的仅有2人,这样的人员知识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审计工作的需要。依靠仅有的这些人员,在县区局打开审计信息化工作局面或起到带动作用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推动整项工作的发展了。
(四)经费不足,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
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资金保障,购置高配置电脑或者一些专业软件,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目前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提供,由于基层审计机关经费都比较少,在机关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无法实施对中心机房、网络平台、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升级改造,信息化水平也仅仅停留在AO与OA的安装与部分功能的使用上,由于经费的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往往出现因设备缺失和技术滞后导致联网审计“联不了网”等现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得不到扩展或者扩展进程缓慢。
三、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积极争取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化的支持,制定长效机制
基层审计机关在实施计算机审计工作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一般请求上级审计机关支持的时候,都能及时得到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如果上级审计机关能够建立帮扶制度,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上下联动应该会很有帮助。如上级审计机关在制定省级或市级审计项目时,特别是需要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项目,联动到县区审计机关,通过制订统一的审计方案、统一的数据采集、统一的数据分析语句等内容,让上下计算机审计联动,让县区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项目能够放心大胆地去运用,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二)加大人才培养机制,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计算机审计工作起步时间不长,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紧迫。人才怎么来?从外面引进,受制度约束,很难形成规模。就是引进来还要有个“热身”的过程,来了就能用的人才还是很少的。所以说我们还是要注重现有的人才队伍,注重完善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培训机制,造就自己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计算机审计的关键要素是审计,如果审计业务不精或者经验不足,就算计算机能力再强,也查不出问题;而且从培训成本来讲,把审计业务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成本要比把计算机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成本低很多。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形成正三角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底层实力。对这个层次的审计人员要提出一个最低应用水平的要求,否则,审计信息化工作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工作也难以开展。比如审计部门大力推行的AO和OA两个系统,都需要全体审计人员共同使用,广泛参与,不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等,影响软件的整体使用效果。
(三)创新审计管理,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
县区审计机关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时,应该有意识地加大适合计算机审计的项目数量。通过制订审计计划,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计算机审计项目上可以采取招标形式,通过设置一定的奖励,让有兴趣的审计人员主动积极地去应用计算机审计,对取得良好成效的计算机审计项目给予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而不是靠行政命令,让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计算机审计,取得的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我们每年的优秀项目评比,总是强调要用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可是实际执行中很难执行到位。不如对计算机审计项目给予单独评比,而且含金量不低于优秀审计项目,鼓励大家都积极攻占计算机审计这块“高地”。
(四)积极拓展联网审计,提升集成贯通信息共享度
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中存在的信息闭塞的现象,应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一体化审计信息网络平台,实行上下级审计机关数据信息交换。大力推广实时审计和远程审计等联网审计方式,更加高效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有利于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成效。同时,还需规避由联网引起的内部、涉密信息外泄而引起的审计风险,更好地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增值利用。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信息化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应当坚信,在经过努力后,计算机审计也会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得力工具,基层审计机关也会涌现出很多计算机应用的专家,基层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重要力量。(作者单位:漯河市源汇区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