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汶琪
国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通过整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国学知识,发挥语文学科的国学教育优势,利用好教材中的国学资源,诵读文本,疏通内容,快乐经典,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国学知识教育标准规定为:“浅易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知识进行整理,发现国学知识篇目共有42篇,在课文总数中占比55%,意味着国学教育资源丰富。
从国学知识内容看,篇目选自经史子集,其中,经4篇:《烛之武退秦师》、《氓》、《采薇》、《寡人之于国也》;史5篇:《鸿门宴》、《張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珂刺秦王》、《苏武传》;子2篇:《劝学》、《逍遥游》;集31篇,其中诗歌22篇:《归去来兮辞》、《孔雀东南飞》、《短歌行》、《离骚》、《赤壁赋》、《归田园居》、《涉江采芙蓉》、《琵琶行》、《蜀道难》、《锦瑟》、《咏怀古迹》、《登高》、《秋兴八首》、《马嵬》、《雨霖铃》、《望海潮》、《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永遇乐》、《声声慢》、《醉花阴》小说2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散文6篇:《过秦论》、《师说》、《兰亭集序》、《陈情表》、《游褒禅山记》;戏曲1篇:《窦娥冤》。从对国学知识篇目整理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国学知识教育资源的编排特点,经史子集占比较大,尤其是集选编篇目最多,戏曲篇目最少,更注重儒学文化的选编;从国学知识篇目选编的朝代看,跨度较大,春秋战国至清朝选文广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典范意义;从国学知识篇目选编思想倾向看,更注重议论性和思想性国学知识的选文,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2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知识学习
2.1以国学知识为主体,诵读文本
对国学知识篇目的学习,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通篇诵读,立足最原本的文本,诵读篇目,涵咏体悟,让自己对文本有一个完整的感受。诵读,是有节奏的吟诵和熟读,对文本内容进行推敲、思考。国学知识篇目诵读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从字到义,从表层到意蕴,不断深化对国学知识文本的认知,在诵读中理解文本,感悟国学,内化知识。以《林黛玉进贾府》诵读为例,在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中,“这倒是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下了”,其中的“先”和“已”字,充分表现出王熙凤的管家才能,再从她正笑着却又“用帕拭泪”,而当贾母“快再休提前话”时,王熙凤转而“忙转悲为喜”,可以看出眼泪于王熙凤而言是一种演技,在“哭”的表象下,凸显出的是王熙凤的逢迎、机智。通过诵读文本,可以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他的身份再去体悟情感。最后是知识的积累,将文本的优秀语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成为我们表达和思维的工具。
2.2以国学知识为线索,疏通内容
在国学知识篇目学习中,我们要透过国学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透析人物形象等,以国学知识为线索,解读国学知识,疏通国学知识,了解国学知识背后的相关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知识,积淀国学文化底蕴。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在学习中有人认为那是作者消极避世,是逃避,也有人认为是乐天知命,是宿命,还有人解释是对自然的回归,是超脱。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在诵读文本前,读一读文本的序言,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告别官场的宣言,是作者向人与自然和谐,回归自然的宣言,是作者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进取。通过疏通内容,把握国学知识线索,真正认识陶渊明“知人论世”的真实形象,坚守节操,才是真正“士人精神”,也才把握到作品生命。
2.3以国学知识为点缀,快乐经典
语文学科不应该被定义为是枯燥乏味,尤其在学习国学知识中,应以国学知识为点缀,让自己在国学知识中激情,在快乐中学习国学知识,更快更好的传承国学知识经典。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在“渑池之会”中我们可以抓住“进缶”,延伸背后的礼乐文化。可以得知,在古代人心中,鼓瑟可以言志,瑟是一种阳春白雪般的高雅乐器,而击缶却被当时的秦人认为是下等人的乐器,难登大雅之堂,却在秦国随处可见,广被喜爱。所以,蔺相如“进缶”是含有讽刺意味的,讽刺秦人乐不如卫、礼不如鲁。但是,击缶又是秦国的风俗,所以蔺相如击缶又是合情合理的,反倒使亲王自取其辱,成为跳梁小丑,映射出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在文化的背后,了解国学知识,让我们快乐的理解国学,传承经典。
以上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知识的整理,和学习策略的一种探究,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有目的的学好国学,传承国学。
评语:
小作者能够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整理分析,可见对教材自身是非常熟悉的,又能提炼出国学知识的篇目,指出选编特点,并且提出自己国学知识的学习策略,又是那么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