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萍
《基础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明确指出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升华人性。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在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揭示所讲述的内容中的人文性,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将其中的极具人文性的蕴含真、善、美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培养提高其人文素养。
1.在教材中感悟真善
纵观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文言文呢还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无论是中国现当代文化著作,还是国外经典著作,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中丰富的极具人文性的文章、著作为我们提供了教学依据。所以,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在组织文言文教学的时候,会深挖文章中所包含的具有真、善、美的内容,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我在组织《孟子两章》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利用其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来开展辩论会,引导学生探究德与才哪个更重要。在辩论中学生会利用耳熟能详的“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等小故事来证明德的重要性,这些故事无不包含着真、善内容,在故事的讲述下,不少学生会为其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感动,一些学困生甚至发出这样的呼号:“尽管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但是我们一定要在做人方面比超过别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2.在作文中培养真善
作为教学一直都是困扰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中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被局限在学校、课堂狭小的范围之中,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单调的,且生活经验有限,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缺氧”现象,只能按照老师所传授的写作方式、技巧等来照本宣科,这使得作文成为了“新八股文”。除此之外,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假、大、空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严重缺乏人文性、时代责任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组织写作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讲述写作技巧、写作方式之外,还可以在写作内容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极具人文性的写作内容,引导其在内容分析中懂得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事例中感悟生命、感悟人性,产生热爱社会、热爱生命之感。比如,在组织以“弘扬传统美德”为话题的作文教学中,我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怖分子砍人事件,在视频播放中学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不由地会产生一种保护生命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在视频中看到有很多人深处正义之手,并为此付出生命,被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善良所感动。借此视频,我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以此在视频的人文感悟的引导下,写出一篇极具真、善、美的文章,用文字的形式来弘扬爱陪生命、勇于献身等传统美德。
3.在阅读中感悟真善
除却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性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在丰富的阅读材料中自主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感悟人文,感知真善。在此需要注意一点,爱玩爱闹是孩子们的天性,初中生亦是如此,在没有明确的阅读要求的指导下,很少有学生会利用玩乐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在向学生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向他们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如在阅读过程中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如此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由此及彼,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以当前社会热议问题——养老为话题,我会向学生呈现《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并启发学生谈一谈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一己之亲,推广到大众之亲,以此发现人之间的真与善,培养起学生博爱精神。在此基础之上,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作为学生的我们今后要如何对待老人,作为子女的我们今后要如何对待老人。学生在真善的感悟下,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谈起,有的说自己以后乘坐公交的时候要礼貌让座,有的说自己以后遇到老人的时候要主动地向他们打招呼,有的说看到有困难的老人的时候会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在家里要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如此,学生可以将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真善施以行动,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借助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教材内容、写作、閱读等来向学生呈现语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的人文内容中发现、探究其中的真、善,并将这些真、善以行动的方式落实到实处,以此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真、善意识的同时,为其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