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摘 要:语文阅读课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化文本内容、提升阅读品位、拓展阅读空间,感悟作者的生命轨迹、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现实的阅读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阅读主体边缘,阅读目标模糊,阅读技能粗放,阅读内容局促。所以必须抛弃语文阅读的功利性,走出语文阅读课的误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喜欢读书、乐于讀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时尚,让书香飘满校园。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主体边缘;目标模糊;技能粗放;内容局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6-0055-03
语文阅读课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共同参与、协调完成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师生双方倾情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化文本内容、提升阅读品位、拓展阅读空间、感悟作者的生命轨迹,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现实的阅读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闭塞死板的教学套路充斥着课堂。教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接着分组讨论,然后展示讨论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课堂预设不同,教师则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生接近参考答案,学生将标准答案记录在教材上,这样,一节阅读课就结束了。课堂表面上热闹,学生互动热烈,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思维的懒散与懈怠,导致语文阅读课乏味无趣。从而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认识语文阅读课的误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精神,让他们真正参与阅读课教学,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阅读主体边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在阅读课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体验、生活环境、学识差异导致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馈存在差异,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才让文本有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在个性化的解读过程中锻炼了分析、解构、建模的能力,为更好地亲近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的语文阅读课堂却是教师主导着学生的阅读,学生只能被迫参与其中,忙于做笔记,疲于完成任务,在沉闷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学生蜕变成了课堂的“边缘人”,语文阅读课的“去主人翁”现象十分突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让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按部就班的知识灌输课,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名存实亡。
如语文阅读课上,教师正在引导学生阅读关汉卿的《窦娥冤》,思考作者为什么创作这部作品时,有如下对话:教师:关于作者创作《窦娥冤》的目的,我们请同学起来说一下。
生A: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
生B:三桩誓愿,恶人伏诛,彰显清官文化,体现美好祝愿。
生C: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惨遭遇,赞美了女主人公的抗争精神。
教师:对,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这三个同学都从封建制度谈到了主旨与意义,所以,这部作品,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大家把这句话写到课本上。
从这个片段看,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回应,教师依然按照预设的观点分析结论,顾左右而言他,学生的思维被束缚,难以畅所欲言。
应对策略: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引入多媒体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构建中来,在情感共鸣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智慧碰撞中交流成长。
同样是探讨《窦娥冤》的创作动机,一教师先让学生观看《窦娥冤》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入剧情,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关汉卿,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接着把关汉卿的经历展示给学生,学生你言我语,言为心声,肯定作者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最后学生得出,窦娥其实是作者现实的化身,窦天章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剧中的其他人物则是作者的生活展现,关汉卿想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清官,由于现实的压迫,成为了一名突出的愤青。这样,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共同合作,升华了文本的理解。
二、阅读目标模糊
阅读教学应指向文本表达,为语文实践服务。因此语文阅读课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本语言、品味表达技巧、丰富词语积淀、迁移方法运用,实现以阅读教学为基础的大语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学,感悟经典魅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语文素养。因此,语文阅读课的目标明确十分重要。
但在实际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散漫自由地阅读,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完作品,对作品的故事梗概了解后,一节阅读课就结束了。这种为了阅读而阅读的课堂,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最终让学生收获不多。学生读的时候没有目标,只好浑浑噩噩,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在确定阅读目标时则本末倒置,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忽略了主体,改变了阅读课的本质。由于阅读指向的模糊,使学生茫然无措,迷失了阅读的自我。
关于《祝福》教学,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文本,给出了如下要求:结合课本注释的生字词,阅读完这篇文章,然后概括写出故事情节。学生在得到阅读任务后,只知道认字看书,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文本都没有浏览完,怎能完成写出故事情节的任务。学生陷入密密麻麻的文字陷阱、头昏眼花,长达40分钟的超长阅读已经超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限度,再写出内容,则难免有点强人所难。
应对策略:教师应预设阅读,明确阅读目标,细化分解任务,按照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阅读能力限度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阅读的重点,让学生有侧重地进行阅读。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进行纵深挖掘,找到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endprint
对于篇幅较长的《祝福》,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入手,进行深度研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为此,一教师对当堂课,进行了如下阅读设计:找出文中四叔的语言描写,概括出四叔语言的特点,从而得出四叔的性格特点。二十分钟后,学生有如下观点:
学生A:四叔在文中的话语不多,他的语言都是片段性的词语,不是一句完整的话。
学生B:片段的词语,在特殊的语境中,有多重含义,没有明确的观点倾向表达。
学生C:体现了四叔中庸的性格特点,为后文不解救祥林嫂的情节做铺垫。
这堂阅读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入手,角度小,思路清晰,对理解整篇文章主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阅读技能粗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必须熟练掌握多种阅读技能,熟練运用阅读技法,多角度创新解读,自主探究文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意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而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学生的阅读技能原始粗放,阅读往往是盲目和随意的。课堂热闹花哨,动感十足,但几乎都是学生读、看、说相结合,课堂形式围绕习题答案讲解而开展,很少有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极少涉及语言的品味与鉴赏,从而导致学生阅读素养的停滞。
一学生在阅读沈从文《边城》时,由于阅读技能的欠缺,只能把故事分割开来理解,对文本的主旨提炼,刚开始觉得是展现湘西民俗风情中地理知识普及,读了一会儿又变为对爱情的憧憬与期待,最后则成了落后制度对爱情的破坏的批判。这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而思维散乱的结果。
应对策略:重视阅读技能的讲授,整体把握与局部解读相结合,文本阅读与社会实践结合,勤读书、善笔记,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 使学生快速抓住文本的行文思路,为解读挖掘内涵服务。
对于《边城》的阅读,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故事间的关系,用笔勾画圈点出各个部分提示评价的句子,就会得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端午节前夕,翠翠回忆两年前和二老傩送在龙舟赛后的美好邂逅,以及这次邂逅在翠翠心里荡起的感情涟漪,从而得出等待与守望的主题。
通过方法技能的点拨,学生清晰了文章行文思路,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自然浓厚了。
四、阅读内容局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教学放入整个社会语言环境中去,把阅读和社会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应用,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拓宽阅读载体,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而现实的阅读课教学则是局限在高中教材,定位于考试技巧的传授与运用。阅读内容的局促导致阅读思维的狭隘,阅读教学执着于语法知识、课文内容的机械解读,缺乏课外相关知识补充,教师为教材而教,学生为教材而学,阅读内容极其狭窄,阅读课堂的视角往往局限于课内,而对于课外的一些优质的阅读内容视而不见,导致学生们所读的文章非常有限,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极其不利。
如对李密《陈情表》的教学,课堂只注重文言词语、句式翻译的教学,对于文本体现的传统文化避而不谈,更不要说对与之相提并论的诸葛亮《出师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了。
应对策略:高中语文阅读内容极其浩瀚,阅读外延极其宽广,阅读课堂本应该是包罗万象,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同时,教师要深入文本研讨,进行二度开发,引入相关的音响图片资料、展示关联文物古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汲取营养,站在新的高度上审视生活。
关于李密《陈情表》的教学,我们更应注重传达传统孝道文化与古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理方法,提升学生的道德高度,增强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
阅读是一项长远的教学活动,良性的语文阅读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构建,让我们抛弃语文阅读的功利性,走出语文阅读课的误区,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喜欢读书,乐于读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时尚,让书香飘满校园。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