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华
摘 要: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必一定要等到了那个规定的时间段到来再开始。教育要趁早、教育要随机、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靠。对家里的孩子要结合日常生活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与品行的教育、引导。在 “对”的时间,拿出“对”的知识,进行“对”的传递,肯定会产生“对”的结果。机缘巧合,关键在“合”上。
关键词:教育;随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6-0027-02
前一阵子,应邀参加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材培训会。会后用餐时,有位年轻教师问笔者:周老师,教初一学生学议论文时用不用介绍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笔者知道,她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初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个以议论文为主的单元,笔者在培训会上解读教材时也涉及到一些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而一般初中教师认为学生到初中三年级时才开始学习议论文,在初一不必涉及这种文章体裁。
笔者还未及回答,有位教龄较长的教师按照惯常的观念,发表意见说不能介绍,要回避“议论文”这个概念。理由是学生年级低,不容易接受,应该等到初三再介绍。吃饭变成了小型研讨会,反映了教师研究教材与教法的极大热情。笔者有不同意见,想与青年教师交流,便说,觉得介绍一点也无妨。笔者的理由是,如果教材中没有编排议论文单元,教师大可不必很牵强地去介绍议论文知识,而现在既然编者把议论文编进了初一教材,那就认为学生可以接受这几篇议论文的内容。遇到了这种文体就没有必要回避,顺便提一下这是议论文,议论文就“长”这模样,就可以了。等到了初中三年级,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多了,有了一定基础,有了对议论文的感性认识,认知能力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再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就顺理成章了。笔者这也是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随机引导的“教”。
这件事使笔者想到了平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笔者觉得机会是学习的捷径。学龄前的儿童,没有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但不等于不需要学习。实际上除了吃奶、睡觉、哭叫、拉屎撒尿这些本能之外,其他知识与能力都要通过学习获得。比如走路、说话、自己拿勺或筷子吃饭,比如穿衣服、穿鞋、系鞋带,比如洗脸、刷牙、叠被子、洗手绢等等。哪样都需学习得来。不是家长教,就是幼儿园老师教。怎么教呢,不是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教,遇到什么教什么,谁赶上谁教。教得自然,学得巧妙,也很有成效。如果总认为孩子小,而不教,不提出要求,或仅仅依靠幼儿园老师去教,孩子的成长可能要受到不利影响。这说明这种“教”要结合日常生活。
这种“教”要抓准切入点。对于刚出生的孩子,妈妈或身边的亲人就每天跟孩子说话,如“宝贝,该吃奶了”“孩子,该换尿布了”等等,对一个不懂事、不会说话的孩子,家长每天都跟他(她)说话,这就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随机的教育、引导。没谁认为这种交流不必要,都觉得这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孩子自己会拿勺吃饭,也懂点事儿了,掉了饭粒,家长说:“宝贝,要把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掉。”孩子就懂得并记住了这个行为要求。如果总是不提,非等到孩子进学校再告诉他(她)吃饭不要掉饭粒,可能坏习惯就难以改正了。
这种“教”要讲究适度。母亲带着五六岁的女儿参加婚礼,孩子看新娘很漂亮,不禁流露出羡慕的表情,母亲随机说一句“你长大了也会做新娘的”,这是一种暗示,一种引导,对这句话谁也不会认为母亲是在引导孩子早恋,而认为是引导孩子向往成长、向往美好、向往未来;同样,母亲带着女儿看望刚生产不久的女友,对方的婴儿很可爱,自己女儿很喜欢,母亲说一句“你将来也会生宝宝的”,对这句话谁也不会认为母亲在引导孩子早育,而认为是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周围世界,认识自己。但是这时如果母亲告诉孩子当新娘的细节,生孩子的具体感受,那就是不恰当了。这个“度”,就是点到为止。
这种“教”要潜移默化。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从小看父母劳动,有时也做一些家务,这样的孩子立事早、勤快、眼里有活儿。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的孩子,可能很早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掌握了一些表现技能。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可能從小喜欢读书,爱思考,相对来说知识面可能也要宽点,某些专业知识与技能可能要了解得多一些。这些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见地和本事,显然不是在学校获得的,而是来自于家庭。当然也不一定是遗传的先天因素,而更多的是后天环境使然。评价一些造诣高的专业人士时往往加一个词——“家学渊源”,这就是说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耳熟能详,都在强调平时的引导、教育、影响。
这种“教”比较适合人文学科。数理化逻辑性强,知识框架由浅到深具有比较严密的内部结构。除非可以营造,一般较少进行知识传授的机遇。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些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机会比较多。比如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范围的纪念庆祝活动讲一点现代史知识,结合旅游所到目的地介绍一点地理知识,看到随处可见的24字核心价值观随口说说其中的一项,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更为深刻的烙印,等等。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初一年级在学习议论文时告诉学生:这种形式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有它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现在先体会,到初三时再集中学习。这样做就很恰当。
有些概念、有些知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了,不必非等到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到来了,再去告诉、讲解,这是从时间上说。家庭生活中有了接受某种知识的机遇也不一定非得让孩子到学校去学习,去接受教师的训导,这是从空间上说。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不必一定要等到了那个规定的时间段到来再开始。教育要趁早,教育要随机,教育不能等,教育不能靠。对家里的孩子要结合日常生活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与品行的教育、引导。在“对”的时间,拿出“对”的知识,进行“对”的传递,肯定会产生“对”的结果。机缘巧合,关键在“合”上,这是笔者对“教”的一点体悟。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