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摘 要: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一直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议。通过梳理不同教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界研究基础,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发展新要求,分析不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动态、灵活把握,真正做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学阶段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作为传播语言文字和文学文化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阶段语文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不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具有不同的标准和目标,各学段之间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
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存在“重普通工具性轻人文性”或者“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现象,不同教学阶段课程与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把握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比重,让学生能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定义如何界定?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是学界一直讨论的问题,钱梦龙在《语文教学,何必谈“性”》一文中提出:“‘新课标只是端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却把该命题的‘解释权下放给了全中国的语文老师!问题是,连‘新课标研制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接受《语文学习》编者访谈时都不得不承认‘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清楚的,‘新课标研制者都说不大清楚的东西,语文老师们又怎能搞得清楚?既然在理念上不清不楚,又怎能期望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两性的‘统一呢?”[3]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难以准确把握,出现“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和“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摇摆现象,这不仅反映出我国教育界对于语文课程性质没有标准的界定,还反映出教师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模糊认识。如今,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师为了更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以“工具性”短线知识的灌输为主,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和人文素养培养等长线知识重视不够,难以形成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提高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和谐的局面。这种局面下的语文教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存在语文成绩虽然很好,但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语文学习方法单一死板,不利于深层次的语文学习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如何在一堂课中掌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摇摆动向,真正高效地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性质的把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不同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情况和身心发展,从目标入手,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一、小学阶段: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小学语文阶段开始学生真正意义上接触语文这门学科,从拼音学习和识字写字教学开始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基础,在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练习,还兼顾语文基础阅读能力的培養,写作方面从写话到习作再到写作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看,小学阶段语文知识主要突出“工具性”的特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进行表达交流和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人文性方面,主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在语文学习中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来看,学生习得的知识以直接运用为主,知识理解以浅层次理解为主。因此,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不管从教材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来看,都要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现阶段,小学语文阶段教学内容中出现“抗战”、“爱国”等历史政治话题,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空谈爱国思想,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教师难以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意识,教学违背儿童本位的原则,使得原本“人文性”思想教育当成一种思想工具教育小学生,“抗战”、“爱国”的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教材编撰者和教师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运用学生能理解、易接受的文体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工具性为基点,创设情境,利用情感人文因素辅助工具教学,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工具性知识把握情况,培养学生拼音、识字、说话、基本写作、基础阅读等语文基本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记忆、积累和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熟练掌握基本字词,并能灵活运用、表达,同时教学还兼顾基本生活常识、历史文化常识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儿童思想文化教育。例如,在爱国思想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日常,教会学生运用恰当字词表达思想情感,从而“以小见大”,教会学生从爱家、爱学校做起,培养学生的热爱精神,从而认识祖国、热爱祖国。
二、初中阶段: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等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过渡阶段,通过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对字、词、句的掌握较熟练。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来说,学生不仅要进一步、深层次地掌握字、词、句等工具性知识,而且对自身精神的成长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使得初中阶段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同等重要,并且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转型时期,价值判断和选择逐渐凸显个性化。运用工具性知识作为重要手段和基础进行人文性知识的教学,使教学既保证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高效获取,又保证学生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endprint
初中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但青春期自控能力不强,语文教学不仅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且不能忽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应处于平衡状态。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中考这一艰巨的任务,个别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人文性”长线教学内容,过度强调“工具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大量机械地抄写字词、背诵课文,以“题海战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这在短期看来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但从长远目标看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相反,忽视“工具性”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而空谈“人文性”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学生只有在熟练、灵活地掌握“工具性”知识之后才能对“人文性”知识有所理解和感悟,提高精神修养与人文修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后,还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主鉴赏和解读能力上,在具体的语句分析中把握文章思想主旨,并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以文字写作形式表达出来,获得思想升华,从而达到人文性知识习得要求。例如:在《孤独之旅》一课中,教师在处理生僻字词和文章大意后,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代入式的阅读,通过初读、精度、赏读、悟读等方法阅读文本内容,了解真正意义的孤独,体悟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从而感悟自身的成长经历,获得战胜孤独、坚强成长的生命感悟。
三、高中阶段:工具性为本,重在人文性
高中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是形成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对于语文“工具性”知识中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積累和平时自主学习能较熟练地掌握,并能正确运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不再将字、词、句视为教学重难点,但对于文言文中古代汉语现象“工具性”知识还是高中阶文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国学经典必备的基础知识。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线教学同样存在过度强调“工具性”知识的情况,通过大量习题练习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甚至对于现代文阅读等主观性习题都以工具式的答题模板规范学生的思想表达,这种严重抹杀“人文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人文性”知识层面,引导学生在积累工具性知识基础上,自主阅读探究,寻找适合自我精神成长的语文学习方法,立足于所积累的工具性知识,通过思维整合、自主建构等方式习得语文人文素养,获得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并把这种语文的人文素养和关怀运用到生活实践中[5]。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重视课堂提问艺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对人文性知识有所判断。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这篇课文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使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思辨,培养学生文本与人物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同教学阶段,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细节方面结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与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同时,要领略“文道统一”的真正内涵,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调控好“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座天平,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实现语文学科的固有价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J].中学语文教育,2017(7).
[4][5]刘月娥.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钟摆与动态统一[J].教学与管理,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