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佑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念、思维形式。要想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趣味数学,激发兴趣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此不是很适应,所以教師必须把数学化抽象为具体、变严谨为有趣。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呢?
1. 教师可巧用幽默
幽默的语言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数学,学有所得。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上课时学生最忌诲的就是平淡无奇的叙述,这样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望而无畏。
2. 增加故事激趣
教师在讲题时,可把数学题目与故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历史典故,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故事。
3.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产生不了兴趣,更不要说理解、掌握。再现情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因为“感官是记忆最可靠的仆役”,就可以把数学内容化繁为简、化虚为实,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4. 上课时,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我让一个学生扮演卖布的售货员(每米布12.5元),三个学生扮演布的顾客,让“顾客”做生意说买布的米数,比一比看谁算得快。然后交换角色,分组进行。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一举两得。
二、实际运用,引发兴趣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无处不用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过程中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味追求抽象,强调严谨,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现在教材中不少题目以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完全脱节,学生不知所云,因而不想学。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节数学课都要与实际挂钩,突出现实离不开数学的支持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并被广泛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由其价值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热情。课内与课外结合是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复习“小数乘、除法以及求积、商的近似值”时,我组织学生到市场上实际运用了一次,我要求每个学生帮家里买菜或水果、日用品,个个学生都兴致勃勃。通过应用,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缺陷,也认清了自己的长处,产生了学习的愿望。以后上数学课,我总能感受到学生深厚的学习气氛。又如教学“比的应用”时,某教师组织学生在野外进行教学。他先让学生测量,算出一丘田的面积,再让学生按2:1:4划分预种白菜、大蒜、萝卜,集体进行后,又要求学生(按一定比例)分组练习。这种具有创意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真心实意地学习数学。
三、自主探索,启发兴趣。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维。上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猜想、验证、讨论、活动等方式兴趣盎然地自主探索,让他们建立感性经验,体会到主动构建知识的乐趣,同时训练他们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1÷3,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余数不断重复出现“1”,商也不断重复出现“3”。然后再计算58.6÷11,学生发现余数不断出现“3”“8”,让学生猜想商,并用计算器验证,最后讨论什么叫循环小数。这样经常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既感到自由,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教学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四、体验成功,增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习题不必过难,否则反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数学习题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尽量使它大众化,让学生都来参与,当主角,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的兴趣必会大增,学习也会获得突破性进展。
大文学家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才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学生学有所趣,学有所用,学有所需,学有所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湖南宁远县下灌完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