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燕星
“语文”这个博大精深的课程往往让人觉得深不可测,有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又是如此重要,这就迫使我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精彩而引人入胜的语文课,犹如谱写一曲优美的乐章。
一、序曲——耀眼登场,夺人目光
美国教育学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对于生性活泼、天真烂漫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打动人心的导入语,更能迅速安定他们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被教学内容吸引。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心态进入新课学习,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目标去设计。
一种方式是图片导入。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等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方法对于小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非常有用,学生很容易被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片吸引,课文中的配套插图也正是起着吸引学生探索的作用。
如教学《大海睡了》一课,一年级学生对大海的印象都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电视、影片中对于大海的描述,如果这时教师出示几幅不同情境的大海画面,那么学生对于大海的印象也就会丰满起来,对于大海的形容词可能就会扩展到:迷人、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波浪滔天、一望无边等等。此时教师再提出“大海怎么会睡了呢”一问,创造一种令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矛盾的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再如《狐假虎威》一课,教师出示两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它们的印象,再提问:“两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呢?”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欲望。
图片导入的方法比较简单直观,但却十分有效,适合用图片导入的课文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主旋律——由淺入深,深刻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因此,如何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深刻感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段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的课文主要是童话、寓言、古诗、儿歌、童谣、成语和格言警句,对于这一学段的教学,教师主要要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除此之外,端正写好生字是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例如《忆江南》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的美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只有突破了这一点,学生才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好,从而理解为何要“忆”江南,古诗的朗读才能更上一层楼。再如《猴子种果树》这篇童话故事,学生必须通过比较分析人物之间的几次对话,才能感悟出道理,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故事,知“结构”,再让学生讲故事,用“结构”,最后让学生读故事,化“结构”。由于低年级是打基础阶段,因此,生字教学也可以在内容教学的基础上随文识字。
第二学段的课文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对于这一学段的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默读,对学生进行段落的训练,让学生逐渐积累运用。如《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故事概要,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深刻的部分,从而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品质。这样由浅入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第三学段的课文主要是说明性的文章、叙事性作品和诗歌,对于这一学段的教学,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叙事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可以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莫泊桑拜了几次师,有何不同,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对话中感悟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再如《说勤奋》一课,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本课时可以先从结构入手渗透文章内容,再揭示作者为了说明道理所运用的议论方法。
三、尾音——余音缭绕,意犹未尽
一曲乐章的尾声部分有引申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的作用,好的尾声让人觉得余音缭绕,意犹未尽。好的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结尾的方式有很多种,发散式是其中一种。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拓宽学生思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文,这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大有裨益。
例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的基础上,可以在课堂的尾声部分让学生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内容《台湾蝴蝶甲天下》。再如教学《说勤奋》,课堂的尾声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勤奋的基础上推荐他们阅读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勤奋。
总之,语文教师要谱写一曲语文课堂的优美乐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中心小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