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龙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通过对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初次就业。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106-01
近年来,國家、社会以及高校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资助贫困大学生,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大学生较其他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孤僻、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等心理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解决他们精神层面的“贫困”,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他们的思想也极不稳定,在挫折面前,会出现低落的情绪。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充分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城市与农村虽然在经济收入方面差距越来越小,但在文化和生活,以及人文和消费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进入大学后,贫困大学生不自信的一面就表现了出来,由于自卑,他们不愿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致使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从思想行为和心理状况来看,他们具有较差的综合素质。为此,高校应充分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自信阳光的态度对待所有困难和问题。增进他们的自信心,使其珍惜校园学习机会,有效利用各项学习资源,锻炼自己,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积极的挖掘。高校应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立足于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内心,从而使贫困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魅力,这对其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
首先,需要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并把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特点融入其中,构建为贫困大学生欣然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理论兴趣和科技爱好。
其次,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在贫困大学生中要大力普及与推广精神文明活动,活动内容的创建要以高校贫困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主,从而把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自觉参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憧憬美好的未来。
最后,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贫困大学生深入社会的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在亲身实践中有利于使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校贫困生能够充分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决策机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本校的特色为依据,结合贫困生的共性,使所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真正行之有效,使規章制度具备规范性和严格性以及制约性等特点,科学规范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使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以往校纪校规作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避免非贫困生钻空子,从根源上杜绝伪贫困现象,进而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其次,建立及时畅通的反馈机制。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把握贫困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和心理动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制订解决方案,有利于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还要定期召开各种分析讨论会,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沟通的机会,进而在思想交融、凝聚集体智慧过程中,使所制订的调控方案更加完善。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高校各部门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高校从事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应把战略出发点定位在“以人为本”的高度,核心工作观念确定为疏导和管理以及人性化服务上,把工作方针重点放在思想教育上。以管理为辅助,在管理中融入思想教育理念,为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友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结合[J].江苏高教,2006(6).
[2]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教,2004(4).
[3]李亚东,陈家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4]王慧杰,李贺伟.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