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鹏
[摘 要] 竞技健美操规则是健美操创编的重要依据,就现实情况来看,竞技健美操规则每四年会重新进行一次修订,规则会出现明显的转变,这就对健美操的创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以2017~2020年竞技健美操规则为例对其特征进行充分分析,进而就其对2017~2020年健美操创编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 键 词] 竞技健美操规则;健美操创编;影响
[中图分类号] G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56-01
健美操的创编除了要以竞技健美操规则的规定为依据之外,还必须保证所创编动作的优美与协调,确保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尽管在实际的健美操竞赛中影响最终评分的创编与完成会被划分为两种不同却至关重要的元素,但如果不能对健美操进行有效的创编,那么在实际的比赛中健美操也将无法得到完美呈现。要创编一套完美的健美操要求教练员能对竞技健美操规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掌握健美操创编最新的趋势,由此也可见健美操规则的转变对健美操创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健美操规则改变对健美操创编整体性的影响
健美操的呈现对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与动作的整体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健美操的创编中能注重健美操呈现的整体性,确保健美操的形式能充分調动运动员身体的各部分机能共同参与到运动中,以给予观众完整协调的视觉体验。因此,健美操规则的改变往往也就会造成健美操创编整体性的转变。就2017~2020年竞技健美操规则总则来看,成套动作的完成时间由原来的1分30秒(有加减5秒的宽容度)变成1分20秒(有加减5秒的宽容度),虽是短短10秒钟,实际无形中加大了健美操成套动作创编的难度,即要在更短的时间里充分展现运动员的能力,而且要充分与音乐结合,完成更精美的套路。加大了教练员对健美操的创编难度,也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同分判决作出了参考排序:完成分、艺术分、难度分的最高分,当出现平分时将按照这个顺序来决定排名,从中可以看出,成套的创编重点不再偏向于过多的难度动作,而在于套路整体性的完美体现,需要更细化的创编来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二、健美操规则改变对动作创编的影响
就2017~2020年竞技健美操规则总则来看,其中规定健美操的成套动作中托举次数从2次减少到1次,降低了难度但增加了连接,允许2~3个难度(难度动作、技巧动作)的连接,连接难度可以来自相同或不同组别,但必须来自不同根命名,成套中最多出现2次连接。在主体动作过渡、连接、托举和身体配合中一定要保证动作的复杂性、流畅性和多样性。可见健美操新规则对健美操动作创编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影响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与运动的结合。规则中指出在健美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成套动作的创编所有内容务必要做到完美结合,既要展现健美操的运动性又要展现其独特的创造性。(2)对动作的创新。规则要求健美操动作的创编要充分体现其复杂性和原创性,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健美操的创编中能更加精心地对动作及动作间的衔接进行构思,确保动作中的过渡、连接、托举和身体配合等都能体现其原创性与流畅性。(3)风格特点突出。健美操创编的风格指的是其在创编中对创编素材的选择,健美操规则对健美操创编整体性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教练员在创编中能合理的选择创编的基调,以保证健美操整体的创编能围绕一个基调凸显其有序性。
三、健美操规则改变对难度创编的影响
2017~2020年竞技健美操规则总则要求男单、女单项目难度动作保持10个不变,混双、三人、五人项目难度动作减少至9个,有氧舞蹈取消了难度动作,而且所有难度动作要求至少来自三个难度动作组别,进而全面展现一个健美操运动员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在混双、三人健美操和五人健美操的成套动作中,要求完成难度动作时不能有身体接触,必须同时或依次、相同或不同方向完成相同难度(五人有例外:可以同时完成2个不同的难度,计算难度较低的动作分值;一个成套中最多出现1次,超过此次数,难度不给分,也不额外扣分),同时完成的2个不同难度不被视为组别难度。除此之外,在健美操的整体表现中,运动员还必须保证对场地空间进行合理运用,确保要能合理地对行进路线进行规划,尤其是针对混双、三人健美操和五人健美操,除了要注重操化动作数量与移动路线与空间分配与均衡之外,还必须合理地对队形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健美操规则的转变对健美操的创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确保健美操的创编既符合健美操规则的标准要求,又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就要求教练员在进行健美操创编时能够对健美操规则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与前一次使用的健美操规则充分进行对比,以更加有效地掌握健美操规則中主要转变的内容,进而跟随新时代人们审美趋势的转变来进行健美操的
创编。
参考文献:
[1]赵慧.FIG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改变对女单成套动作编排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17).
[2]方园园,毛俐亚.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改变对其训练影响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