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文
农村信用社在加强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信用社进行贷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贷款合同当中的相关条款,对于信用社贷款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过程中,由于合同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导致信用社和个人的权益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农村信用社贷款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贷款合同法律制度有待加强健全
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法律依据来进行参考。一般需要对《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贷款通则》进行了解,并强化贷款合同当中的相关条款。然而在实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相关银行通过法律所产生的约束效力十分有限。同时,部分政策性的业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产生的影响便是信用社难以收到贴息,从而影响信用社的稳定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二)贷款合同签订存在违规现象,合同效力受到影响
在信用社贷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由于签订方和相关工作人员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导致合同的实际效力受到影响。一方面,在进行核保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方式相对较为陈旧,并伴有管理不严的现象,致使质押无效。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贷款合同在出现变更需求时,没有与相关担保人进行沟通,最终合同当中的条款变更存在担保无效的现象。
(三)信用社贷款合同格式存在问题
贷款合同存在格式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合同细节条款的完整性,还会造成其他诸多麻烦。而现阶段在贷款合同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合同的文本形式较为滞后,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贷款合同的格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变化,但部分地区信用社贷款合同的格式没有进行统一的更新变化,从而出现形式滞后的现象。二是合同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违法情况。某些贷款合同中可能会存在失去公平、非自愿、不够平等的问题。三是选择不利的条款或条款内容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加强合同的管理,在日常工作当中存在疏忽的态度,从而影响到了合同条款的全面性、完整性和条理性。
二、有效解决信用社贷款合同法律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贷款合同法律法规,落实信用社工作机制建设
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完善贷款合同当中的细则条款,并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内容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贷款合同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信用社所发放出的贷款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而其实际问题与法规的不完善都有着直接关系。工作人员应当对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建立健全,并对合同的存单进行良好的管理保存。在新法规出台前,应当积极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同时,信用社的法律工作机制也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信用社应当与相关司法部门进行紧密联系,并不断获取新的司法信息。在监理法律机构的同时,应当逐步落实好相关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课程,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掌握好信贷法律知识,提高贷款合同管理水平。
(二)提高信用社贷款合同程序的严格性
农村信用社贷款合同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效益,除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性。更为重要的是在签订贷款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处理。建议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我国《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当中的相关条款来进行贷款合同的签订。在贷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和三查的管理制度。并在保证人、借款人的资信能力方面进行细致的调查,确保能够最大化的降低贷款风险。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贷款追责制度体系内容。一旦出现贷款责任纠结不清、还款拖延等问题时,需要按照我国合同法和担保法当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查严办,从而有效的建立好信用社贷款市场风向,降低贷款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三)强化信用社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
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当下经济迅速发展浪潮中,只有更好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才能够有效避免贷款合同出现诸多问题,确保信用社的发展得到根本保证。在信用社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业务水平难以进行快速提高。导致贷款合同当中的法律问题不断被放大。因此,信用社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主动的加强信用社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并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在应对各类法律问题时,工作人员能够准确的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积极有效的解决。
三、結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解决信用社贷款合同当中的法律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从两方面来进行积极解决。一方面是不断强化信用社人员管理,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法律方面相关工作者应当对信用社贷款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内容。从而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作者单位为中共白城市洮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