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下内退职工的保障

2017-10-21 18:39:18于晓菡
今日财富 2017年34期
关键词:职工生活工作

国企的改制在近几年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新热点,在各种压力和制度的制约下,为了寻求更长时间的生存,国企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国企改制对部分经营不善国企内内退职工福利保障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国企改制下职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

一、国企改制对企业及其职工的影响

国企改制对于国企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实力较强的国企,此番改制将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发展公司;另一方面,竞争力较弱的国企将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重组、解散等问题。

因此,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必然使得原本竞争力较弱的国有企业需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自己的运营,降低成本就成了最基础的措施之一,那么就必然会有人力的精简,国家保障的减少必然导致职工福利的下降。而碍于国家政策的施压,部分效益较差的国企只得使用其他手段对人员进行变量缩减已达到降低人力资本的目的,这种无奈举措也因此导致诸多职工出现例如失业、生活压力、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部分职工的生活原本就缺乏保障,也同时承担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仅是日常开销,还有医疗、教育方面要面对高额的费用,工作的收入对于他们而言是负担所有这些的全部支柱。一旦市场转型迫使国有企业开始裁员,首当其冲的他们一定是第一批丢失工作的人,这样的市场转型带来的生活上的巨变对他们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次,目前国有企业中的大部分职工基本为中年人,从国家急剧变化的几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就是在工厂中磨砺出自己的手艺,靠其成为职业。而也正因为此,他们并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年龄、家庭负担也成为他们进修的阻碍。一旦失业,他们可能都无法再找到稳定的工作负担自己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极有可能从小康水平直接降到社会底层,生活不但成为问题,这样的大批失业者也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先受到冲击且毫无保障的群体之一。

而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团体更为特殊——内退职工,由于国企面临改制而听从企业安排提前走下工作岗,但名义上并未退休的群体。由于在国企中绝大部分职工与公司所签协议的持续期是较长的,在进入企业时被默认终生劳动契约,但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降低人力成本,因此,他们就成为了“隐形下岗职工”,并不在国家政策扶持之内,而事实上,他们仅享有最低水平的基本工资,甚至无法保障其正常生活。

二、国企改制背景下落后国企内退职工保障困境

(一)被改制国企无法提供全面保障

在改制大条件下,部分经营不善的被改制国企已成为国家确定准备逐步关闭的企业。因此,国家对此类企业的资金支持必将有所减少,但这类企业目前依旧是几万职工及家属的生活来源,只能保证尽可能延长经营时间来保全绝大部分职工的利益。

而此类企业,多数已经有较多年头未进行公开招聘。因此,被内退的职工可以说是企业内对于工作最为熟悉、最为精通的人,然而即使如此,国企为缩减人力开支只能采用按照年龄“一刀切”的“被逼退休”方式,其生存严峻度可窥见一斑。

国企针对被内退的工人也提供了部分保障贴补措施,例如建立“劳动大队”,被内退的工人直接被纳入此大队中,职工可自行选择是否接受劳动大队派发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职工选择接受,因为目前该劳动大队有权派发的工作是负责该生活区的公共卫生,这部分所需人员是很有限的,目前已处于饱和状态,职工许多也认为“扫大街很丢面子”并不乐意接受,因此,此类措施基本无效,造成的后果则是绝大部分内退职工自寻出路。

(二)内退职工生活压力较大

首先,面临内退的工人大多年龄在45-50之间,虽然临近法定退休年龄但有较重的生活负担,他们的儿女也大多处于高中或大学期间,需要负担较重的教育费用,而他们的父母也已进入老年期尤其需要他们的照顾,所以他们对收入的要求不能太低,这就意味着他们面对的原就有限的就业机会又少了一些。

在老牌国企中,绝大部分人是在进入该国企后逐渐从青少年期进入成人期的,所以他们的配偶也大多是该国企的职工,即“双职工”。那么,在双方年龄差不多的情况下,鉴于该国企的内退政策,很多家庭面临着“双内退”的困境,使得他们的生活情况更为严峻。

(三)内退职工技能单一,就业难

首先,由于内退工人大多从青少年期就进入该国企工作,其就业技能来源于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技能单一,而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中的绝大部分人与他们都是从小一起成长的,因此,他们事实上并未真正进入过“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所以在内退后,他们可选择的就业方式较少,技能单一造成其就业本身存在困难。

而从制度上来说,内退工人虽然名为“退休”,但由于并非到达退休年龄而退,因此他们名义上还是该企业职工,还需要向企业缴纳退休金等各类基本保险费用,该企业每月向此类职工派发800-1000左右的基本工资,在扣去保险费用后所剩无几。从劳务关系上,劳动合同依旧生效,他们还隶属该企业管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无法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一类的工作来补贴家用,因此,此上两者共同导致内退职工难以重新找到工作维持生活。

(四)生活环境固定且完善,工作机会少

国企往往规模很大,在长久的发展时间中形成固定的生活区域,且通常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在这个生活区内,绝大部分人为企业职工或企业家属,剩余的一小部分则是由于该生活区的建立衍生而在此定居的,大部分为这个生活区提供商业活动、生活服务等,因此,这类以职工为中心建立的全面的生活区在平时保障了职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但同时,生活环境相当固定,市场也较为饱和,因此内退职工的就业选择也相对较少,一般只能在该生活区内进行一些商业活动,成为个体商贩,又或者选择去离家较远的城区打工,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他们,无论哪条路都是非常辛苦的。

三、推进被改制国企内退职工的保障建议

(一)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针对内退职工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放弃毫无用武之地的“劳动大队”,建立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内退职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的心态。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不缺少技术,但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并未真正面对社会,而内退又给他们的生活和自信都有打击,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建立面对社会的健康心态。在提供的就业信息方面,需要更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例如偏向他们的工种、手艺等方面。

(二)生活方面给予优惠或保障

针对在生活方面给予优惠或保障。无论水电、供暖、房屋、学校教育全部是该国企内的衍生企业提供服务,因此,在生活方面可以为内退职工家庭提供一些切实的优惠,帮助他们减轻生活负担。

(三)为内退职工提供再就业机会

完善生活区内的商业圈,为内退职工提供隐形的再就业机会,虽然该生活圈内的各类服务都已较为完善,但毕竟还有发展余地,且该国企内的衍生企业部分效益较好的也可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内退职工。

四、结语

当前,我国国企改制建设发展迅速,它是国企发展的新方向和重新腾飞的起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过程中运转不良的国企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这部分企业内职工所面临的困难。事实上,内退群体并不在少数,但这个群体从很多角度来讲是“隐形”的,隐藏于制度之下,是国企改制中应该被注意到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甚至比起下岗职工生活更为艰难,他们不受重视,因为他们看起来依旧“有工作”,正因为此,他们的利益才更被忽略,他们的生活才更没有保障,企业更应为这些从父辈就在此为它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人们考虑好更长远的未来。(作者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于晓菡(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务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职工生活工作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4:16
职工书画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44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上海工运(2017年12期)2018-01-22 05:40:37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中国工人(2017年2期)2017-03-10 05:43:30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