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艳
摘要:阅读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学生读的书越多,受文化熏陶就会越深,就能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外表的儒雅自信。同时大量的阅读还可以铸就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培养美好的思想感情。而小学正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阅读;阅读空间;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阅读范围主要局限于教材课本,因此,要想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立足于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空间,除了立足教材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还要立足学生,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书,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1立足教材。提升阅读空间
众所周知,选入课本的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细细品味。在阅读语文课文中学生会被文中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纷呈景物、细腻的感情而打动,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此时教师的正好可以抓住锲机,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草船借箭》一课后,学生都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以及过人的胆识所折服,学完本课后还意犹未尽,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是不是很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其实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不仅用草船借箭還借东风呢。学生听到这里立马坐不住了,“怎么借东风的?”“想知道吗?可以自己去阅读,书店有关于这方面的书。”教师用诸葛亮“借东风”这一充满神话般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于是,在课下学生不仅阅读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还阅读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就这样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魅力,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与课文有关的大量阅读,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有效的扩展课文知识,拓展课文的外延和内涵。
再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五年级《将相和》一课后,学生对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后续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快速的抓住这次拓展学生阅读空间机会引导学生:廉颇是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将,是一个热爱祖国、勇猛善战、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可惜啊……教师讲到这里故意不说。“老师可惜什么呀?”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的激发出来。“想了解关于廉颇更多的故事,自己课后去书店阅读有关廉颇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课下阅读关于“纸上谈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一些列故事,还有的学生对风云变幻的战国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战国策》等书籍。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巧妙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的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
2立足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除了立足教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外教师还要立足学生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否则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课外书后,阅读的内容就会随风而去,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只言片语”,因此,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第一遍先要泛读,先了解书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的人物以及主要的事件;第二步是细读,这时候需要学生能够抓住主要篇章或者主要段落进行细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部是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这些好词好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情,提高语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默读和朗读,特别是朗读,大声的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感情广泛的调动起来,读出其中的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心理,品味文中或激昂或柔情似水的情感,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除了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外还要立足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阅读,像《三国演义》《城南旧事》《朱自清散文集》《西游记》等课外阅读书,争取让学生做到“开卷有益”,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读书带来的心灵的宁静以及品味书中人性的光辉,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立足学生,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伴随学生学习的生涯,让阅读成为学生打开通向外面世界一扇窗,让学生通过这扇窗静听花开的声音,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