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霞
【摘要】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在阅读数学学习资料,回答相应的问题时,都需要阅读数学文本,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学生有较高的数学阅读能力,便能够迅速理解题干的意思,并找出题干中重要的条件,快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进而提升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阅读能力;思考
高中课堂的数学阅读能力具体体现在下面八个字中:读通、弄懂、理清、学会。读通主要是指学生将阅读材料总体浏览一遍,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意图。弄懂则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是理解相关概念、法则或者是定理,明确解题的思路。理清是能够将阅读材料分清段落,找出其中的重难点、基本思路以及主要注意的点。学会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提升高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带着学生找准阅读对象,举例分析数学文本
说到高中的数学阅读,很多人对于数学中的阅读对象都不以为意,有很多教师也会说:“所谓阅读对象,就是学生正在阅读的那一部分数学文本。”其实不然,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去看待数学阅读中的阅读对象,例如,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函数”,在讲“函数概念”时,课本上是这样陈述的: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这个概念特别抽象,学生在阅读这个概念时根本就摸不着头脑,没办法抓住阅读要点,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并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对象,掌握函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图1中的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它是什么函数。一元一次函数中,x是可以取任意实数的,而它每取一个值,y就会随着x取值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在进行数学阅读的时候,如果文本内容不好理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列举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找准阅读的对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运用抽象视角分析阅读,发散学生数学思维
对高中数学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对学生悉心引导,让学生能够观察材料中的案例,并从中找到可以学习的知识。还是“函数概念”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图2的函数问题。在学生学完函数的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三种方法来描述函数的相关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其他奧秘。当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来阅读函数概念和知识以后,基本上都会有较深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探索新知识,如:函数都有哪些特征?你是否可以运用抽象的方式描述函数的特点?函数和我们之前所学习的哪些知识存在联系?你能否运用类比的方式来总结出函数的一些主要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相结合,进而理解教学案例,然后在教学案例中拓展和延伸出其他问题,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用另一种视角来理解数学文本。这种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文本的效率,将直观的练习抽象成一些规律,进而发散学生思维,更好地解答问题。
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归纳,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在高中数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抽象的角度和应用逻輯联系的方法阅读文本之后,是不是就很容易地读懂数学文本的内容呢?其实不然,很多数学文本潜藏着一些其他内容,学生还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将其中隐藏的内容发掘出来,进而和自己原有的思路整合,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学体系。
还是上面的“函数概念”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1和图2相结合,分析函数的性质,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函数问题的变量和常量。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和归纳之后,得到结论: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而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常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案例作为学习的基础,自主阅读和归纳文本中的数学概念,之后进行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阅读教学的重视,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发展方向的。阅读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把握住数学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增进学生的数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