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研修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17-10-20 01:19支瑶罗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培训者教研员场域

支瑶+罗滨

为了促进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满足区域内不同片区学校、教师发展的特殊需求;促进学校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探索出区域研修、联片研修、校本研修“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以浸入式研修提高研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浸入式研修的基本特征

“浸入式”原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目前,浸入式教学引起了其他领域培训者的关注,并广泛用于教师培训中。

目前,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开展的浸入式培训主要是在原有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增加了驻校体验、驻校实践环节。这种培训模式虽然增强了实践性,但是依然存在由于对学员的“障碍点”认识不清而影响培训实效性等问题。

为了精准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障碍点”,促进教师及时、快速地将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我们将学校、课堂作为研修场域,让教研员和培训者“浸入”到教师的工作场域中,定期(每月2-4次)开展研修活动,与教师共同面对鲜活的课堂、真实的问题,共同开展研究与实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开展的浸入式研修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针对性强。教研员和培训者深入到教师所在的片区、学校,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学校特点、学生情况,更深入地对教师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为适切的研修内容和形式,设计、组织、实施研修。

二是持续跟进性强。教研员和培训者深入到教师的工作场域,开展“做中学”“工作坊”式研修,能够及时观察、了解到教师在研修过程中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及时调整研修方案和策略,提高了研修的持续跟进性。

三是成果转化输出快。教师的研修场域是工作场域,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其工作实践,提高了教师将研修成果转化为其教育教学行为的动机,促进了研修成果的转化输出。

开展浸入式研修的主要策略

1.问题导向,精准提供专业指导

“基于问题”“基于需求”“指向实践”是浸入式研修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研修的针对性,我们每学期都会从不同层面、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召开片区学校教学干部座谈会,聚焦“学校教学改进重难点问题”“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困惑”等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实践活动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新中考方案实施中的问题”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的重难点工作,进行交流讨论,提炼片区、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整体研修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开展全学科调研,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研、学生访谈等形式,对学科教学进行全面诊断,针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明确研修的着力点。通过毕业年级专项调研、学科驻校调研等调研活动,深入了解、追踪片区学科教学现状,发现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制定、调整、优化研修方式和策略。

2.项目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内涵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使教师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之路上能够“独立行走”,教研员和培训者基于片区、学校、教师特点和发展需求,以项目为载体,聚焦课改重难点问题和学校实际问题,建立专家、教研员、教师研究共同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内涵发展。

例如,北部研修中心在开展联片研修时,以“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为载体,通过标准解读、基于案例的学科教學关键问题研讨、教学案例实践与改进等系列研修活动,帮助北部农村地区教师解决“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教”等问题,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实施能力。

3.示范指导,助力教师行为转变

开展浸入式研修过程中,教研员和培训者不仅置身于片区、学校,还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示范引领,通过亲身实践、反思,寻求改进策略。

教研员带班授课,通过鲜活的现场课、随时随地的交流,为教师示范如何分析、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分析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教研员们以身示范的贴身指导,发挥了示范引领和专业带动作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促进了教师从观念向行为的转变,直接带动了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各学科教研员定期深入学校学科备课组,开展基于项目的单元备课指导,带领教师开展分层作业、多样化作业研究与实践,开发学习资源。这种跟进式指导,使得问题更加聚焦,不仅“授之以鱼”,更能“授之以渔”。

开展浸入式研修的效果及反思

我们开展浸入式研修已有三年,参加研修的学校的教师、学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学生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认识到学科素养是以知识为载体,将有形的书本知识与无形的方法、策略结合,在立德树人的催化剂作用下,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无形的化学反应,“产物”是独立、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提高,学习习惯得到了改善,学生方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增强、质量提高,开始自我诊断、反思自身问题,对学科知识思考的深度增加,课堂上更乐于参加讨论、发表观点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浸入式研修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特别是建立进修学校中小教研各学科教研室、片区内各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需要丰富研修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在线研修、混合式研修,缓解工学矛盾。

总体看来,浸入式研修将研修重心下移,基于片区、基于校本组织实施指向问题解决的专家讲座、项目研讨、工作坊研修、在线研修等多样化的研修活动,加强校际间交流,真正实现分层、分类研修指导。

编辑 于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训者教研员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新“国培”高质量培训者队伍体系化管理探索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提升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的研究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