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 李雪梅 唐向阳
[摘 要] 通过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与沈阳华昌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开设和开发全新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深入开展“工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定向培养学生的研究,共同探索“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体系。通过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教学以及顶岗实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专业素养,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希望探索出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路。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26-02
一、研究背景
(一)歷史沉淀
培养适应能力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尤其在专业背景和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突出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理念等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同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潜力的重要目标。
我校从195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几个比较大的教学改革时期,近5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体系也进入了一个变革、调整、发展的新时期。首先,在保持学科特点和专业基本要求的条件下,调整了教学内容,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和内容,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思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与2011版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动,实践教学的比例由45%增加到58%。连年加大投资比例,增加设备仪器,也加强了实验室的改造。目前水工专业在几代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硬、责任心强,且具有双师能力的实践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改革理念
经过调研分析的结果,近几年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末全国地勘行业处于低潮期,原有的勘查队伍随之收缩,十年间基本没有招聘新人,造成人才断档。随着国家经济发展,2003年开始涨潮,为了抢占市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萎缩到极点的勘查队伍快速扩大,高职毕业生亦供不应求,2010年专业队规模基本达到了从前状况。2012年开始,勘查市场又出现了疲软现象,国企专业队伍显现出饱和状态,招录人的标准自然提高了层次,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对高职毕业生基本封门。表面上看对高职毕业生没有需求,但是访问得知,国企存在一个专业人才不足非专业人员过剩的现象,对合格的高职人才有需求,由于人为设置了学历门槛才将其拒之门外,只能以临时聘用形式接纳高职毕业生。近几年工程勘查、岩土工程施工民企和私企发展较快,专业人员明显短缺,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根据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方针,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从考试考核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方法,从实习、实训的具体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生产意识和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面临形势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水工专业对实习的仿真性以及真正生产的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既能进行理论的传授,同时又能带领学生参与生产和科研。师生共同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践证明,仅仅依赖校园环境、师生队伍、实验条件很难实现“适合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学校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并提供教学过程完整的生产任务。在生产单位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学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做专题讲座等,形成生产单位与学校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二、总体目标
本文研究以提升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高职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为手段,从建立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到完善高校、学院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实现优化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高职学生的培养机制,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吉林大学与沈阳华昌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并签订协议,由沈阳华昌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利用生产试验条件的优势,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水工系学生二年级的模拟生产实习,三年级的顶岗实习轮流在这些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还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的直接认知,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秀者留在企业工作,为校企深度合作添砖加瓦。
(二)“项目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我院和企业采取“项目式”合作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科研项目,我院水工系2011级的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了山东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的“山东日照、山东诸城”两项4个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任技术负责,把学生编入各组之中。通过校企“项目式”合作,有效地利用和整合高校、企業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较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为有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由此,学院规定:在校期间担任理论教学的教师,一定时间必须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把企业的文化、生产过程、岗位构成以及新的规定、规范的执行,都要有机地结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师积极深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教师到企业任职作为企业的一员参加整个生产过程;请进来就是把企业的专家请到学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文件精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紧紧依靠沈阳华昌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来进行学校的教育改革活动,把传统的以理论课程和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方式,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努力发展。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水工专业主要面向地矿、冶金、交通、水利水电、建筑、能源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职业技能,能从事地下水勘察、开发利用和保护;岩土工程勘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等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职业岗位能力;具备求真务实、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良好素質;具有良好的质量服务意识、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能严格遵守各行业规范,保证工程质量,法制观念强。
(三)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知识学习模块:主要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开设一些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的课程。
职业能力学习模块,本模块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由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通过实践,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职业技术要求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
五、突出的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的检验,学生受益很大。从2010年开始探索,2012年开始实行新的培养方案探索培养水工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已有4届毕业生,共160多人。
(一)就业率高用人单位评价高
三年来,这个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3年毕业43人,2014年毕业42人,2015年毕业42人,2016年毕业41人。用人单位评价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在高职水工专业标准编写过程中,对学校、生产单位、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出99份,收回65份,评价为满意的87%,比较满意的13%。通过实证调查得出结论是:用人单位非常认可我校培养的水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认为他们的优点反映在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
(二)教学成果
通过研究与探索,拓展了教学基地的建设,由原来的沈阳华昌岩土有限公司,又发展到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山东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北京水木丰岳地环科技公司,并参与了这几家单位的生产项目合计支配项目经费527万元,由水工专业的教师和生产单位的师傅带队,师生共同完成了山东日照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山东诸城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辽宁长兴岛水文地质调查等。并完成了生产报告五份,三份评审为优,两份为良,在学院举办的2015、2016年度说课比赛中两名教师均获得了二等奖,有两门课程作为学院的教学改革课程,并在学生中有较好的效果。完成教学改革论文8篇。三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吉林大学和学院的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三)学生取得的成果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术技能竞赛,2013年~2016年共组织三次吉林大学地学类土工试验技能竞赛,有18人次分别获得一等、二等、三等奖。学生在2013年~2016年全员参加了山东日照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山东诸城地区水工环地质调查、辽宁长兴岛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学生的生产能力、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四)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
在同类院校的交流中,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成熟模式,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表明教学改革的思路是可行的,重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模式在同類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
六、总结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水工专业向地勘行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模式。
2.校外实习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4.“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玉梅.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Z1).
[2]陈冶.模拟生产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Z1).
[3]陈冶.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定位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