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茂芬
[摘 要] 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是语文高考必考题。近年来这一题型在全国卷中分值一直稳定在10分左右。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全国卷《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义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语造句和表达范式的特点。”另外,我们平时的古文阅读,理解句意也以直译为主。这样一来,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考评卷中,文言实词翻译得正确与否,也是文言文翻译得分的依据之一。
[关 键 词] 文言文;语文;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8-01
经过长期的古文阅读和教学经验积累,我发现文言文实词的翻译有以下几点技巧:
一、换
文言文相对现代汉语来说更为简洁,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已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翻译时我们只要把这些单音节词替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就可以了。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我们把“忧劳”对应替换为“忧虑辛劳”即可。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两个单独的词,如“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答应许可之意。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应翻译为“可以用来”。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其次,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切不可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谢”在古文中有多重含义。“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谢”表“推辞、谢绝”,“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中“谢”表“辞谢”之意,“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谢”表“道歉、認错”之意,“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中“谢”又表“道谢”之意,“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中“谢”是“告诉、劝告”之意。
二、留
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应直接保留下来不译,包括(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理解,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至和”是年号、“临川”是地名,都可以直接保留不译。不仅是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就是古人的一些书写表达习惯也可以直接保留,如前文中的“某日”“某记”。
三、记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語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义不同,这类词语我们称为古今异义词。对这类词的翻译我们没有什么取巧的方法,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一个字“记”。如 “若设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中,“东道主”意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意为“出使的人”。这两个词已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东道主”“行李”意义完全不同,所以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牢记,在文言文翻译时才能懂得运用。
四、删
文言文中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词—偏义复词。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组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的某一个词上。《孔雀东南飞》中这类词尤其多,如“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就偏在“作”字上,应译为“劳作”,而不是“劳作和休息”。“便可白公姥”,“公姥”也是偏在“姥”字上,应译为“婆婆”而不是“公公和婆婆”。《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也是偏在“入”上。面对这样的偏义复词,翻译时要根据语境,恰当地删去其中一个词的词意,保留剩下的那个词的词意。
五、猜
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陌生的词,用上面的方法也无法很好地译出来,那我们就不妨来猜一猜。猜虽是万不得已的方法,但也不是胡乱猜,而是有规律可循。文言文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子或并列的结构,这些对称的句子或并列结构中相同位置上的词的意义,要么是相近的要么是相反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中已知的一个,猜出另一个未知的。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如果我们不知道“尤”字在句中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根据“诟”字来猜。这是一个对称句,根据“屈心”与“抑志”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忍尤”和“攘诟”是并列结构,尤和诟都是名词,而且意义相近。“诟”是“侮辱”,那么“尤”应和“侮辱”相近,理解为“责骂”。另外,有些文言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依然保留在成语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成语来猜。如“严惩不贷”中的“贷”为“宽容”之意,由此我们可以猜出“御史中丞敬白羽贷泰芝”(《新唐书·严郢传》)中的“贷”为“宽容”之意。
当然,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光翻译好实词还远远不够,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的活用。只有把这些都考虑全了,才能做到准确完美,而实词的翻译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杨国志.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3).
[2]韩忠玉.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革新,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