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绵发
老子,已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了。在我的家乡以北十多公里,美丽的淮河与洪泽湖交接处的南岸边,有一个小山叫“老子山”,相传2500多年前,老子游历天下传经说道,彭城(今徐州)、宿州、淮阴之地离老子家乡不远,老子常在这一带行走。有一个时期,淮河流域一带瘟疫蔓延,尸骨遍野,目不忍睹。当时民间缺医少药,老子行游至淮畔莆山,也就是后来的老子山,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老子满山遍野采集药草,在莆山砌炉炼丹,为百姓治病,普救众生。后人不忘老子德行,故将此山更名为“老子山”,亦名“丹山”。为此,关于老子山与老子,从小便铭记在心了。
有人说:老子是水;也有人说:老子是风。这是因为孔子所说,老子如龙一样。神话中的龙,诞生并出入于江河湖海,龙是离不开水的;再一说,龙是离不开风的,龙盘旋起来,便有大风扶摇。而老子诞生和生活之地的涡河及其淮河流域,当时就是一方河网密布之地。也许是因为老子名气太大,或者说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如神、如仙的神秘人物,因此关于老子的出生地自古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定论。古籍中最详细介绍老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司马迁所说的老子出生地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鹿邑县古代称苦县、真源。鹿邑位于黄淮大平原东部的豫皖交界处,东连曹操、华佗故里亳州市,南接周口市郸城县,西枕羲皇古都周口市淮阳县,北靠中国华商之都商丘市。这里可谓是中华文明之故里,老子这位中华历史巨人出生在这里应该是有渊源的,也是可以让人深信不疑的。但是,后来有一些专家通过考古和论证——老子故乡在安徽涡阳县郑店村。支持这种说法的,除了专家的一些考古佐证之外,还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说:在郑店村天静宫边有一条小河叫“武家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寻根问祖到了涡阳郑店村老子的故里,并在此封老子为太上老君,后来唐高宗李治也寻根到此,在这里修建了天静宫,再后来,武则天听说此事后非常嫉妒,于是便将旁边这一条小河命名为“武家河”。说是武则天作为武家人,她就是要把李家一直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老子出生在安徽省亳州市。这里有老子的“道德中宫”,孔子曾来这里求教于老子,至今“道德中宫”门前还保存着一条千年未改的孔子“问礼巷”。这三处有着老子出生地之称的地方,我们都慕名前往探访了,似乎觉得这三处都有老子出生在此的背景和可能。
在争相认定老子出生在他们那块圣土上的鹿邑、毫州和涡阳,我们倒是听到大家都熟知的许多有关老子出生的神奇传说。他们个个都会津津乐道说给我们听。说老子生在河南鹿邑也好,生在安徽涡阳或亳州也罢,把老子的出生赋以神话色彩也好,把老子的出生说成平实可信的传奇也对。老子出生的这个历史之谜,现在的人也无需多去争论。不容置疑的是老子生在淮河流域当年那密布的河网中,生活在一方绿树丛生、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涡河岸边。涡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流经河南的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的毫州、涡阳、蒙城,最后在怀远县城的涡河口注入自西向东的千里淮河。
水,清澈而流动,水柔弱也力量无穷。老子长期在水边生活,那清澈而流动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在他的大脑中,渗入到他睿智而深邃的思想意识中。基于此,老子的思想总是深藏着水的清澈、水的灵动、水的智慧、水的善良、水的光芒。老子更从水的流动之中感受到了生命、自然和人世间诸多的真理,感受到了河流流淌时那一股股从容不迫的水之汹涌、气吞大地的巨大力量。
在我走淮河、访涡河、到亳州时,自然是少不了要走一走那条名传千古的孔子求教老子的“问礼巷”。几番寻找,“问礼巷”就在涡河南岸、亳州市谯城区老子殿街东侧的“道德中宫”前。
“道德中宫”坐北朝南,正门直对着“问礼巷”。问礼巷的老人们说:老子从周室退出之后常住在这里,他以此为中心在中原大地和黄淮与江淮地区说礼布道。“道德中宫”是后人为祭祀老子而兴建的庙祠。史料记载:它始建于汉代,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曾来此拜谒过。问礼巷不长,问礼巷的名称却亘古不变。在問礼巷里看不出与其它巷子有什么区别,只有一青石做成的“孔子问礼碑”立在那儿,唤起后来人对“孔子问礼”这个轶事的追忆。
徜徉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走过的问礼巷,悉心听着、想着两位圣贤在这里留下的故事,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致和意味。老子与孔子是同春秋时代的人,只是孔子年岁小于老子。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已在鲁国扬名的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现在谯城的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向老聃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孔子师徒二人遣一车二马一童,开始了前往谯城敬见老子之行。
老子见孔子风尘仆仆从鲁国远道而来非常高兴,他悉心教授孔子诸多学问、道义和礼仪,又引孔子拜访了当地的许多名士,这让孔子获益匪浅、感谢不已。老子在涡河送孔子回鲁国时,孔子见河水滔滔,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听得孔子此语说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老子还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着浩浩的涡河又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老子悟出了:道在水中;老子也看到了:道也在人中。我辈,仅仅在这短短的问礼巷里行走一次,能悟出多少世间的真理呢?
问礼巷就在亳州市主城谯城区热闹的大街旁边,但问礼巷却很是清幽、清静。也许因为祭奠老子的“道德中宫”就在这里,老子是喜欢清静的,不然,同样因崇尚老子而建在鹿邑和涡阳的大观,为何起名叫“太清宫”、“天静宫”呢。再伟大的人,也只有在清静中才能迸发出伟大的思想火花。老子与孔子,这两位济世的圣贤大师,他们在这里所碰撞出的伟大而照耀千秋的思想火花亘古没有泯灭。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中包涵着诸多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还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非常崇敬水,他把水几乎同于“道”的地位,在他的《道德经》中有6处写到了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为百谷王。”以水载“道”,老子明确地告诉人们: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的气韵与风格。
水给了老子诸多的启迪和无穷的灵感,这自然之水总能和老子之“道”紧密地联系起来。老子深刻地概述了自然之水的三大特性:第一是滋养万物而不居功;第二是本能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低下地位而不惑。老子还进一步把水的三大特性哲理化,把水喻为最大公无私,最公平公正,他的功能却不能用其它东西来代替,水虽柔弱,但它可以攻克最坚硬的金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特别阐述了只因为水的处下,才能成就大器大量的江河湖海,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有学者说,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能总括中华民族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的,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那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那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却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也有学者说:《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他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统一与稳定,均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学者说:“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
《道德经》以及诸多的注、释、解、评、证、诠、译、校,已是数不胜数。对于这样一本传世2500年的书,后世的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看法有着许多的差异。有人将它看成是争权夺势、设陷布险的政治秘笈;也有人将它看成是是清凈自在、无为逍遥的出世宝典;也有人将它说成是诡谲谋策、决定胜败的武学兵书;还有人将它看成是调息理气、益寿养颜的养生宝典。特别在一些道教大师的眼里,它就是修道成仙的一部天书。《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世人竟研究了两千多年,五千言里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真谛,至今仍然在专家和学者们的深研细究之中。
老子如水亦如风。老子神秘地消失于人间2500多年了,他所留下的哲思、神秘、谜语,也许永远也说不透、解不开。今天,我们在他诸多的谈道论德中,也许最应该去深刻悟一悟的是:道,在面前,我们应该怎样走?德,在心中,我们走的水平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