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书花,田英平,张玉坤,苏小云,刘纪强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论著·
秦皇岛市2 577例海蜇蜇伤流行病学分析
霍书花1,田英平1,张玉坤1,苏小云1,刘纪强2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目的分析海蜇蜇伤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为预防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收治的2 577例海蜇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2 577例患者中儿童1 313例,成人1 264例,男性1 508例,女性1 069例,年龄0.5~78岁,蜇伤部位以下肢最为常见(70.94%)。海蜇蜇伤轻型患者占大多数为2 536例(98.41%),中型患者33例(1.28%),重型患者8例(0.31%),无死亡病例。近3年海蜇蜇伤发生例数呈逐年减少趋势。结论海蜇蜇伤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生率。治疗主要关注过敏反应,重视局部处理,同时防范其他并发症,以减少病死率。
腔肠动物毒液类;海蜇蜇伤;流行病学研究
海蜇是海洋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生物,部分种类可分泌毒液。因海蜇于海水中无色透明不易被发现,故人接近易被蜇伤[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指出,每年全球大约有1.5亿宗海蜇伤人事件发生[2]。轻者仅表现局部皮肤过敏症状,重者能致人死亡[3]。秦皇岛市为著名海滨旅游城市,其夏季最高峰单日游客量可高达几十万人[4]。2014—2016年秦皇岛市各医院上报至秦皇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海蜇蜇伤患者共3 642例,其中北戴河医院接诊2 577例(70.7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北戴河医院收治的海蜇蜇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更好地了解海蜇蜇伤的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2016年北戴河医院收治的海蜇蜇伤患者2 577例,男性1 508例,女性1 069例,年龄0.5~78岁,中位年龄13岁。患者中儿童1 313例,成人1 264例。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观察指标 记录海蜇蜇伤患者性别、年龄、蜇伤部位、蜇伤所在浴场及治疗后转归等流行病学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海蜇蜇伤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3年2 577例海蜇蜇伤患者中轻型占大多数为2 536例( 98.41%),中型患者33例(1.28%),重型患者8例(0.31%),无死亡病例。2014—2016年接诊患者数量依次为1 686例(65.42%)、761例(29.53%)、130例(5.05%),呈逐年下降趋势,儿童和成人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性别2016年男性多于2014年和2015年(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年海蜇蜇伤患者儿童和成人比例、性别、年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sex and age in patients with jellyfish stings in three years
*P<0.05与2014年比较 #P<0.05与2015年比较(χ2检验)
2.2 海蜇蜇伤部位分析 2 577例患者蜇伤部位:头面颈部35例(1.36%),上肢(肩部、腋窝、上臂、肘、前臂、腕、手)604例(23.44%),下肢(臀部、股部、腘窝、小腿)居多共1 828例(70.94%),躯干228例(8.85%),全身49例(1.90%);蜇伤部位愈接近躯干(胸、背、腹部、会阴),蜇伤愈严重。见表2。
表2 患者蜇伤部位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he stings site in patients with jellyfish stings
注:有的患者不止一处蜇伤,故统计例数超过总例数
2.3 各浴场发生海蜇蜇伤患者比例 老虎石浴场蜇伤患者最多,其他依次为浅水湾浴场、鸽子窝浴场、刘庄浴场、南戴河浴场、北戴河浴场、东山浴场、海滨浴场和金山浴场,还包括一些更小的浴场,见表3。
表3 各浴场发生蜇伤患者比例Table 3 Ratio of seawater bath where jellyfish stings happened
2.4 海蜇蜇伤诊断、处理及治疗 海蜇蜇伤主要引起局部症状,其病理机制为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皮肤、肌肉放射性神经痛及变态反应,较重患者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病变,主要为冠状动脉痉挛、急性暴发性肺水肿、急性肾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此类并发症缺乏临床特异性。就诊患者依据海蜇接触史和蜇伤时灼烧、刺痛或麻木感,以及随后出现的线状排列红色丘疹、斑丘疹、风团、红斑或者局部皮损(多与触手接触的方向一致) ,可明确诊断。轻型患者皮损面积<1%,或仅有局部皮肤反应,无明显全身表现;给予局部处理,应用碳酸氢钠溶液涂抹并冷敷0.5~1.0 h,留院观察6~8 h病情好转即可离院。中型患者皮损面积1%~5%,有或无轻微全身表现如发热、精神欠佳等,不伴脏器功能明显受损表现;轻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按中型处理:过敏体质、饮酒、有基础疾病;需收入院观察并给予激素静脉滴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肌肉注射、氯雷他定口服)等治疗。重型患者皮损面积>5%,有或无明显全身中毒反应;或皮损面积≤5%,出现下列危重表现,如明显的全身中毒反应、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肝肾功能损伤或多器官功能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需收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2.5 蜇伤患者预后 2 577例患者中轻型患者2 536例(98.41%),经留院观察后蜇伤部位皮疹、肿胀、疼痛均较前好转而离院;中型患者33例(1.28%)经内科及儿科病房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重型患者8例(0.3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经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海蜇是海洋中生存的低等肠腔生物,在分类学上属肠腔动物门、钵水母纲,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存在着250余种,直径在10~100 cm,大小不等,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2]。海蜇上方呈伞状的部分为伞部,下方口腕部布满了触须,称作触手,其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为一微小的中空小管,其表面为角质的囊状外壳,小管上有无数倒钩和棘刺,当遇到刺激或侵袭时,小管突然伸开发射刺丝,牢固地附着在异体上,其冲击力能穿入真皮上部,刺囊内的毒液经刺丝管注入皮内引起刺胞皮炎或进入血液循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症状[5],刺细胞内的毒性成分主要是蛋白、多肽、多种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海蜇毒不仅可以直接造成机体损伤,部分可持续10~14 d[6],甚至能够促进机体发生各种严重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机体各个系统及组织的损伤[7]。
海蜇蜇伤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蜇伤同时或蜇伤后立即出现的灼烧、刺痛、瘙痒等异常不适感觉,局部逐渐呈现出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或瘢痕,多与海蜇触手接触部位一致,形状多犹如鞭痕。一般经过局部处理6~8 h可好转,严重蜇伤患者、过敏体质患者或存在基础疾病患者可出现红斑、风团、水疱,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表皮坏死等,且同时伴随剧痛、奇痒、全身皮肤潮红,引起身体严重不适,症状持续10~20 d,甚至多达数月,严重者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形成[8]。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局部症状,且不需要住院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蜇伤后1~6 h是极易出现合并症的阶段,需在门诊密切观察。少数严重蜇伤患者在蜇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相继出现全身过敏反应。①皮肤黏膜系统:最初可仅为皮肤瘙痒,继而可出现大面积荨麻疹和眼周及唇部的血管神经性水肿。②呼吸系统: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为大量泡沫样痰)、喘憋等急性肺水肿的表现,部分患者亦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数患者因过敏反应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可迅速危及生命。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步态不稳及痉挛性或弛缓性麻痹等。④循环系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⑤运动系统:全身大面积肌痛、骨骼肌痉挛、腹直肌强直、关节及背部疼痛等。⑥消化系统: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还可出现发热、寒战、肝肾衰竭,凝血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重症患者虽出现较少,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严密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识别,及时救治,减少病死率[9-11]。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有可能转为重症病例:①过敏体质;②皮肤表面受损面积大、局部过敏反应程度严重;③体温≥38 ℃;④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胸闷、气短,以及无其他明显原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⑤血压下降;⑥发病后出现的心律失常;⑦纳差、恶心、呕吐;⑧神经萎靡、意识模糊、烦躁不安;⑨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2]。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邻渤海,北依燕山,其海域水温变化范围为6~28 ℃,据报道在渤海海域生长繁殖的大型水母主要有4种,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沙海蜇,其中海蜇是海洋经济作物,为渔业重点的捕捞对象,其余3种经济价值较小[2]。在秦皇岛附近海域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发现,其主要种类为海月水母、海蜇、沙海蜇3种,沙海蜇的刺细胞有毒性,对游客危害较大。秦皇岛近海海蜇暴发性增长,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原因较为复杂,秦皇岛近海海水流速缓慢,较大风浪少见,给海蜇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且附近有戴河、滦河等大小10条河流,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生长旺盛,为海蜇提供了营养保障[2]。加之近年来温室效应加重,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恶化,海岸开发增多,黄海、东海、渤海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7],同时受环境恶化影响,捕食海蜇幼体的鱼类及龟类减少。以上众多因素导致近岸海域海蜇数量增多[13]。每年6—10月海蜇成群浮游至水面交配产卵,而此时正值游泳旺季,河北省秦皇岛市滨临渤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是中外游客避暑休闲旅游胜地,故游客被海蜇蜇伤时有发生,应引起政府及医疗行业高度重视,近年来对海蜇蜇伤的调查及预防工作逐步加强,包括重点海域提前捕捞海蜇,向游客发放有关海蜇蜇伤预防及现场自救的科普宣传材料,在海滨浴场或游客聚集区设宣传栏、警示牌,在浴场周围设置防鲨防蜇网等,均对游客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2014—2016年蜇伤例数呈逐年减少趋势,表明近几年的环境治理及针对海蜇蜇伤进行的预防工作成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6年海蜇蜇伤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发生蜇伤的浴场分布不均,以老虎石浴场最多,老虎石浴场是北戴河海滨的中心浴场,游客较多,且距离北戴河医院较近,故北戴河医院收治此浴场蜇伤患者居多;患者蜇伤部位可见于全身各处,以下肢最多,考虑与水下活动姿势及视野盲区不易提前发现,不易及时躲避相关,可为游客准备相关部位防护用具,以减少蜇伤发生;海蜇蜇伤以轻型为主,多为局部表现,及时处理并留院观察,可明显缓解,多无严重后果。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海蜇蜇伤发生率。海蜇蜇伤目前尚无特效药,故海蜇蜇伤应以预防为主。①加强海蜇密度预警监测。②在重点区域(如游客密集区、大型浴场等)向重点人群(如青壮年游客)广泛宣传海蜇蜇伤预防及紧急处理相关知识,如一旦被海蜇蜇伤须迅速上岸,切勿用淡水冲洗[14](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加剧病情恶化),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或其他身边物品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海蜇触手或残留毒液,不可直接用手接触,亦可用海水清洗[4]。因海蜇毒素可被碱性溶液中和,故应及时用10%碳酸氢钠溶液(或饱和明矾溶液)冲洗,尽最大限度防止或减少毒素吸收入血[3]。冷敷亦可有明显的止痛止痒作用。应尽快到救助站处理,救助者须戴手套,避免自身被蜇伤。向游客强调避免接触海蜇包括已死亡的海蜇,因暴雨可将海蜇的刺细胞冲刷至海水中,同样可导致蜇伤,游客应尽量避免雨后下水。③重点海域提前捕捞海蜇或设置防护网,最大限度减少海蜇与游客的接触。④增设公共浴场医疗救助站,并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及齐全的急救药品。⑤为下海游客提供防护用具(如防蜇伤泳衣),以保护易受伤肢体。⑥告知特异体质者不宜下海游泳,讲明危害。海蜇蜇伤治疗以对症为主[15],在提高游客预防及自救意识的同时,医疗机构在治疗海蜇蜇伤患者时应着重局部处理,尽快采取措施缓解局部过敏症状,包括止痛、 止痒、减轻组织水肿、抗过敏等;也要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早期识别重症患者,防范其他系统、器官并发损害,减少发病率,避免死亡。
[1] 张重阳,孟庆义,邱泽武.2014年中国海蜇蜇伤救治专家共识[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0):1-5.
[2] 郑向荣,李燕,饶庆贺,等.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探析[J].河北渔业,2014,42(2):16-20.
[3] 刘建丽,闻卓岩,王春雨,等.北戴河地区儿童海蜇蜇伤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305-1306.
[4] 牛婵娟,王伟丽.1136例海蜇蜇伤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J]临床荟萃,2014,29(2):188-189.
[5] 陈海亭,赵晔,张蕴颖,等.64例水母皮炎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1):78-79.
[6] 尚高岗,李淮安,肖靖.芪柏塌渍治疗海蜇蜇伤性皮炎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6,37(15):2245.
[7] 刘建丽,张琪,闻卓岩.倍他米松新霉素软膏联合碳酸氢钠外敷对儿童海蜇伤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5,27(5):701-703.
[8] 孟庆义.海蜇蜇伤的救治措施(上)[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7):28-29.
[9] 霍书花,刘纪强,杨洪超,等.822例海蜇蜇伤临床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471-1472.
[10] 闻卓岩,刘建丽,康晓华,等.儿童海蜇蜇伤63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23):53-55.
[11] 赵菲.海蜇蜇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治疗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0):58-59.
[12] 河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河北省环渤海海域海蜇蜇伤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6,36(12):1066-1068.
[13] 张洪亮,张继民.北海区海洋生态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现状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4,23(6):566-571.
[14] 孟庆义,海蜇蜇伤的救治措施(下)[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8):27,29.
[15] 张丽,崔蕾,郭会.海蜇蜇伤的护理与预防[J].医学信息,2014,27(6):269.
(本文编辑:许卓文)
Epidemiologicalanalysisofjellyfishstingsin2 577casesinQinhuangdao
HUOShu-hua1,TIANYing-ping1,ZHANGYu-kun1,SUXiao-yun1,LIUJi-qiang2
(1.DepartmentofEmergency,the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China; 2.DepartmentofIntensiveCareUnit,theHospitalofBeidaihe,QihuangdaoCity,HebeiProvince,Qihuangdao0661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jellyfish sting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phylax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ethodsThe 2 577 clinical cases of jellyfish stings in Beidaihe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were res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symptom, diagnosis, treatment method and progno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Of the 2 577 cases, there were 1 313 children, 1 264 adults, aged from 0.5 to 78 years(male 1 508, female 1 069). Lower limbs were most frequently stinged, account for 70.94%. The majority of jellyfish stings were mild in 2 536 patients(98.41%), 33 in moderate patients(1.28%), and 8 in severe patients(0.31%), with no deaths. In recent 3 years, the number of jellyfish stings cases has been decreasing year by year.ConclusionJellyfish stings should be based on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foccured on the anaphylactic reaction and local processing in therapy and preventing the complication in order to decrease fatality rate.
cnidarianvenoms;jellyfishsting;epidemiologicstudies
R996.3
A
1007-3205(2017)10-1141-04
2017-08-09;
2017-08-30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ZD20140486);中央保健局科研课题(W2013BJ58)
霍书花(1970-),女,河北行唐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急诊医学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7.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