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教育科技局
建管并重夯实基础 学用结合提高质量
河津市教育科技局
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信息化步入快车道。我们河津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建、管、学、用”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河津市委市政府站在教育优先发展高度,负重奋进,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自2013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投资共7000余万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省定办学条件标准为依据,以学校需求为导向,借“改薄”之力,对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按照“科学定位,统筹规划,优化设计、适度超前”的原则,稳步推进实施了高标准的五大工程: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工程、“班班通”工程、录播教室建设工程、师生计算机配备工程、“人人通”工程,均采用市场较先进的设备,实现“一次性装备、五年不落后、十年能使用”的一流标准,大大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基础设施的差距,为信息技术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全市139所公办中小学(高中5所,初中24所,小学110所)的宽带网络“校校通”率达到了100%,同时专门聘请专家对全市133所中小学的校园网络进行规划设计与升级改造,全面建成了配置高、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校园网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互联网环境。
全市1323个教学班中的1296个教室实现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其中触屏式电子白板265套、,普通交互式电子白板1031套,占到全市教室数的98%,其余2%的教室为百人以下学校,均配备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和一台移动电子白板,满足了教学需求,达到了省定办学标准。全市建有录播教室6个(高中3个、初中1个、小学2个),微课制作室3个,服务于全市示范课的推广、视频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全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奠定了基础。
全市教师用计算机共4374台,师机比1:1。计算机网络教室共154个,学生计算机5874台,其中高中计算机网络教室13个,学生机757台,生机比达5:1;初中计算机网络教室27个,学生机1425台,生机比达7:1;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114个(33个云机房),学生机3692台,生机比达10:1,确保信息技术实践课达到每生一机。
全市在职教师在山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注册用户和学习空间开通人数已达4699人,开通率100%;在校学生44902人,开通率98%。我们先行尝试在第二中学建立了教学视频云平台,指导教师上传优质课、微课等资源,形成了网络可访问、信息可浏览、资源可获取、师生共享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同时校内架设了FTP资源服务器,建成具有接地气本土化优质校本资源库,为下一步建立县级、校级云平台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可行性方案,计划年底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届时将会加大资源公共平台的应用,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出台了《河津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及详细的考评细则,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以行政推动方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实行包干制,深入学校开展调研督查,建立了条块结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各职能股室根据职责范围对全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行指导与评估。督导室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评估范围;教研室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管理规范化学校评估和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计财股对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的落实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等。业务股室电教馆将重点负责技术服务、教师技能培训,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管、配、用工作的检查评估与指导。同时我们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对各股室、各基层学校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现了条条管理、块块落实,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教学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来支撑。我们主要分三层次(校级领导、技术骨干、全体教师)、采取三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个人研修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针对两重点(技术的应用技能、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融合)展开培训,实现“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促使校级领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具备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和教学需求的信息技能,让教师既有“鱼”,又有“渔”。我们先后组织部分校长参加中移动、电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培训,并通过集中培训提升了全市校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能力;邀请厂家、专家组对骨干教师进行电子白板使用技能、云机房管理与应用、校园网络、省平台使用方法等专题培训,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对各中心校的电子白板使用、PPT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教室维护与管理、微课制作进行全员培训;选派第二小学翻转课堂的课题组成员线上参加大学慕课中北京大学的翻转课堂学习,线下指导其它两所智慧校园的“电子书包”实验班等等,全市共组织培训达4569人次,培育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永恒主题,设备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为了避免“步行在高速路上”现象,近年来,我们坚持应用为导向,把培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活动内涵、培育特色、典型引路,充分发挥设施设备效益,真正让教师对信息化设备从“拥有”到觉得“有用”。
活动是应用最好的载体,也是应用成果最好的体现,近年来,我市开展各项活动别具匠心,特别是最初的微课使用与竞赛活动,我们根据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情况,先在高中树立典型再整体推进。在山西省首届微课竞赛活动中,河津中学、第二中学脱颖而出,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获得省电教馆一致好评,荣获优秀组织奖。河津中学被确定为省微课试点校,开展课题研究。在随后的微课推进中,通过高中典型引路,成功向初中、小学辐射。有序组织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厅微课竞赛活动和多媒体教育软件、论文等各项竞赛活动,培养出一大批先进学校与优秀教师,电教馆也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第四小学师昭娣老师、曙光小学的吴丽娜老师被评为部级、省级优课;省级微课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13个,移动杯论文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多媒体教育软件交流活动中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8个,市级奖项累计100多,我市信息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
2015年,我们规划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分期目标,采用“走出去学习、请专家指导、企业支持”等策略,先行建立三所智慧校园实验校,在毓秀小学利用录播教室开展同步教学、网络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在第二小学开展语文学科专题翻转课堂,获得阶段性成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确定第三初中为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融合示范校,开展教师网上备课、学生作业互评,管理与应用有条不紊,每个学校都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在树立典型、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倡导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融合,分各学段组织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2013年,申报第二小学国家级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于2016年8月通过中央电教馆验收结题,各项成果正在我市推广普及。在此基础上,又申报了中央电教馆的课题《对翻转课堂模式与应用效果的研究》,2015年8月立项。该课题重在研究语文学科“自主批注+展学导学”和数学学科“创设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实践运用”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原有的导学案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微课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目前,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我市“智慧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从中发现自我、体验成功。我们号召各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兴趣社团,并连续多年参加中小学电脑作品活动,我市第三初中的“畅想未来”电脑兴趣社团,四次获得优秀省团体组织奖,朱亚萍、王会侠等老师连续多年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3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20多名学生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在今年的第32届山西省科技创新大赛上,第二高中机器人社团的《避障机器人实施方案》获得辅导教师创新成果类一等奖,学生的实践活动获得省级三等奖;在4月的全省第17届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机器人创意比赛鼓励奖。
从教师到学生,我们坚持以用为先,在用中学,以用为重,在用中获益,以用为主,在用中追求效益,让教育信息化应用遍地开花。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取得初步进展,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积极探索,下一步,我们要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构筑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快车道,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全市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