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中学
构建信息化平台 助推学校特色化发展
运城中学
运城中学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14年),前身是河东书院,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校园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现有78个教学班,学生3900余人,教职工322人。作为首批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整合,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尤其从2013年新班子调整后,黄孟强校长提出“凝心聚力搞教学 旗帜鲜明抓质量”的教学理念后,全校上下本着“严管、紧抓、细作、实干”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为抓手,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不断完善设施、更新设备,加强运用,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建构起以云平台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现将我校近几年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总结如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整合我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五年建设发展规划、实验课题实施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并且在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都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多方筹措专用经费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更新升级,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做到随要随给,决不挪用,建立明细账目,保证账物相符。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保管和维修制度,包括《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维修制度》、《计算机教室使用制度》、《校本资源库资源管理与应用制度》、《校园办公平台管理制度》、《学生学业追踪分析平台管理制度》、《校园网络管理维修制度》等,并切实落实执行。
保障运行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教师不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是设立由教辅处统一规划、电教室具体落实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并指定吕运锋、朱涛、郭权伟、马佩霞四位骨干教师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工作,配备4名兼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二是鼓励教师应用平台个人空间备课,给教师印发备课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使他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是将线下教学纳入常规教学管理范围,明确规定,不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考核中不能评优。四是开展网络优质课评比、课件制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骨干,树立榜样。迄今为止,教师上公开课、展示课,全部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课件100多个,录制精品课程220节,利用资源平台开展线下辅导300多课时,撰写、发表信息技术论文50多篇。
加大技术投资。在新校建设中,我们进一步加大在软、硬件建设上投资,极大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要。
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6个,录课室2个,学生计算机450余台,拥有可容纳400多人和200多人的多功能大小报告厅3个,多功能音乐教室1个,电视台和广播站各1间。全校78个教室均配备短焦投影、交互白板、高清高拍仪等多媒体设备;高标准教师备课室1个、教师专用电脑80余台,教师、电脑配置达到3:1。此外,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部覆盖办公区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信号端口全部进入各班,满足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深度融合的需要。
学校建成了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局域网,并与互联网宽带联通,网点已经布置到所有教室和办公室,可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自己的校园门户网站(网址:www.sxyczxx.com),并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专题网站和个人空间。开通了“移动和教育”信息服务通道,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及时联系和相互交流构建了综合信息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动态资源和资源平台。本着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原则,我们立足于教育教学需求,全面统筹,整体策划,构建了我校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学校资源平台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我们规划了学校资源存储硬件设备,视频点播服务器、电子文档(包括课件、文字资料)服务器及平台空间服务器,为资源的存放和有效使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有了完整的资源存储体系,如何更好地解决资源有效利用和资源更新,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我校地理高级教师张敬枝、生物高级教师刘云霞、崔玉生、化学教师牛江丽、物理教师景晓娟、语文教师景明主动参与学科资源建设,将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课件、精品课程、教学音影素材添加到资源平台中,引起了同学科教师的极大兴趣。受此启发,我们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资源平台;资源平台资源录入实行实名制;建立资源建设评审小组,每学期组织一次评审,通过评审收入资源平台的素材、课件、课程等,由学校颁发入选证书或获奖证书,并与年度考核和奖励挂钩。学生输送的资料,也通过评比发给证书。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学校资源平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填充与更新,同时使线上线下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数字化资源的填充和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根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四年来我们共完善了以下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我们通过自制、收集、购置、上级配置等形式,拥有了运中电子图书库、运中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智能题库、网络教学资源库、计算机教学网,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网校网站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如天津一中、北京四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附属中学、全国教考资源网等。现已具有近300G容量的网络资源。
校本教育资源(电子文档、碎片资源)积累。学校资源平台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载体。我们要求各组室的所有成果都要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如好课件、好教案、好文章、好的经验交流材料、重要信息(含文字、照片、音视频)等都要上传校级平台,实现及时共享。四年下来,我们已积累有近200G容量的电子资料,这些资料已成为我校宝贵的电子文档资料。
影音资料建设。学校现有学生电视台原创自制节目120余小时;自制各类电视宣传片15部,近225分钟;自制辅助教学片30部,近500分钟;课堂实录220节课时;活动实录近100场次。
为了使资源真正的流动起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设计并建设了学科空间站,为全校师生获取和使用学科资源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充足的数字化资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依据新课程标准设置,我校配备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8名,配备了4名兼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针对师生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的现状,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新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培训,全面提高师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建设起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近两年来,我们每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以数字化校园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2次,并有相应的培训记录;校长及管理人员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100%的获得了相应的证书;50岁以下的教师100%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并获得信息技术合格证书。2016年组织全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校本培训3次。2017年组织全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校本培训2次。在培训中,要求教师立足自身实际情况,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方式为重点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阶段,探索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学与教的问题研究。
在圆满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试验课题的基础上,我校于2016年申报中央电教馆“十三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微课学习应用平台的研发及应用模式研究》。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利用课题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国家级、省、市信息技术工作实施建议及专家意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修正研究范围。目前,此课题研究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我们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教辅处具体分管,教辅主任具体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每学期开展教研活动5次以上;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与开发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教辅处电教室骨干教师及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我们通过行政手段下达任务,要求所有的学科和教师都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不运用技术手段的教师不准上公开课和示范课,年终考核要扣分。这些措施,使我校60%以上的教师具备了开发实用的课件、建设资源、线下指导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浓厚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氛围。
近年来,我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田峰、冯彬、薛妍妮、李亚君、牛江丽、崔玉生、穆朝奎、张娟霞等教师在国家、省市赛讲评比活动中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习成绩合格率达到100%;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和研究性学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2016年山西省第十六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陈孟琪、畅恬、郭康佳、王乃俞同学分别获山西省一、二等奖。在2017年山西省第十八届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我校张娟霞、岳玉静、冯彬、崔玉生、郭权伟、李亚君老师分别获三等奖,李亚君老师获国家级一等奖。
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规律,形成了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技术呈现、感知内化,线上线下、人机交互”为特色的学习模式。
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校每年一次的“力行杯”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活动,是教师切磋与成长的有利契机,也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大舞台,已在全市兄弟学校中产生极大的影响。
1.熟练掌握个人空间使用和平台应用技术的教师比例还不是很高,比起先进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
2.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已使我们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兴趣,焕发了生机,改变了面貌……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的思想理念得不到开放,束缚了手脚和头脑,主动性、创新性明显不够。
回顾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已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融“学校发展、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全面育人”于一体的教育管理理念,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时代赋予了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运城中学将继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新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学教育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俊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