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英
摘要: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不断推进,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就是通用航空。但与通航发展不相匹配的是通航人才的培養十分落后。本文通过分析通航人才培养现状,以期为我国通航产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通用航空 人才 培养方式
一、我国通用航空人才现状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专业人才主要存在从业人员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形式不成熟等问题。
1.从业人员不足
我国通航的人才现状,首先可以通过对从业人数的分析得到一个总体印象。在不考虑制造环节的前提下,运营和保障通用航空所需的专业人才主要有飞行员、机务、航务、管制、通信、地勤等。从业人员的不足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中均存在这一问题,并且由于培养周期长、费用高,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目前我国通用航空各类专业人员均达不到标准,人机比明显不足。通用航空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飞行员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2.人才培养结构
除总量不足外,我国通航人才的现有结构和布局也很不合理。健全的通航人才结构本应涵盖老、中、青成梯次配备,但目前我国通航产业却是只有老加小的凹形结构,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通用航空人才的实际状况为学历水平普遍偏低、非航空专业人员比例较高、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占45%。一般而言,45岁以上的航空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通航企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学历相对较低,对现代化飞机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严重缺乏40-50岁的受过良好教育,有大型航空公司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型通航人才,加之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造成的人才断层,将直接导致通航公司中坚力量的严重匮乏。
3.人才培养渠道
首先是学历教育方式。我国对于航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采取专业院校教育为主,其中国家所属专业院校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在专业设置上,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分别设置了通用航空学院和通用航空研究院,但其更多偏向理论研究。并且绝大多数院校基本面向运输航空培养人才,专门针对通用航空进行定向人才培养的并不多。
其次是在职培训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民航局对通用航空支持力度的增大,各种有关通用航空的培训也逐渐增多。其中,有民航局、各地区管理局按照民航局的文件精神在通用航空监管上举办通用航空主任运行监察员培训班、通航航务人员培训班、通航签派人员培训班,主要由国家专业院校承接并培训。但实践中仅仅依靠专业院校来支撑通航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专业的通航培训学校或机构作为补充力量,而这种辅助在以后的发展中再逐渐转变成中坚力量,形成针对性的通航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航人才培养建议
1.政府牵头,出台相关产业扶植政策
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制订相关政策标准,重点实施民航特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针对通航专业人才发展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牵头撰写通航人才培养规划及具体方案,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标准,加快拟定标准制定计划,形成制定程序和阶段性目标;强调加快通航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质量和素质。政府部门加强通航行业管理,为通航发展创造条件。
2.民航业内院校构建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民航业内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中坚力量。以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主的国家所属院校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行业人才的状况、需求和特点也非常熟悉,与行业单位形成了牢固的人才供应链,具有较成熟的办学条件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满足通航产业发展的需要,所属院校需关注人才需求市场对人才质量的新变化,合理确定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科结构,设置教学专业,修订教学计划,增加教学人员及设施设备的投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航人才建设
行业外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力补充力量。向开放式、多元化的社会化培养模式转变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了通用航空发展后续有人,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并能促进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区别于运输航空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通用航空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这是今后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参与到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及标准确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采取定向培养模式,将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资源库,从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