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光华
摘要:通过对“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的证明,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使其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实现多渠道获得学习经验。由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严谨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99-02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要适时的给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由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依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证明的教学实例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悟,与同行交流。
问题背景:
冀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17.2直角三角形》在“做一做”栏目安排了“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题目。教材并没有给出证明方法,这就留给了教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本课时中,教材在引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时,采用了折纸的方法,笔者备课时,在折纸的过程中发现,能通过折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验证“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于是在在课上处理“做一做”这个环节时有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呈现: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要求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结论,有结果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到黑板前向全班同学分享成果。
活动实录:
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动手、动脑、讨论,很快就有小组到黑板前向全体同学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展示一:如图2,将BC边折叠至AB边上,则LDBC=30°,因此LDBC=∠A,所以AD=BD,由“三线合一”可知:AC=BC,所以BC=AB.
展示二:如图3,把AB边对折,则∠EBD=30°,∠BDE=90°,AD=BD.所以∠CBE=60°-30°=30°.利用“角角边”可得ACBE≌ΔADBE,所以BC=BD,因此BC=1/2AB.
展示三:如图4,把AC边对折,则LECD=30°,AE=CE.所以∠BCE=90°-30°=60°,故有∠B=∠BCE=60°,所以可得ACBE为等边三角形,因此BC=BE=CE=AE,至此得到BC=1/2AB.
意外惊喜:
以上三种折法是老师课前预设就此收兵,又有学生举手示意要展示不同的折法。
展示4:如图5,将BC边折叠至CD位置(当该同学把折叠好的纸片贴在黑板上时,老师仍不以为然,因为备课时教师做过这种折法的尝试),然后这位同学又把翻折之前的部分用虚线画了出来(前几种折法不用此步),由此得∠B=∠BDC=60°,所以△ABCD是等邊三角形,即BC=BD=DC,所以LDCA=90°-60°=30°,因此∠A=LDCA,所以AD=CD,至此得到BC=1/2AB.
当这位同学展示完后,同学们自发的给出了掌声(尽管此前成绩平平,该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变化不言而喻了)。
还没等老师再发感慨呢,又有同学站了起来:“要是让把没折前的图补出来,我还有不同的折法。”
展示5:如图6,将BC边对折,折痕为DE,则∠B=∠BCE=60°,所以BE=CE=BC,∠ECA=90°-60°=30°,所以CE=AE,至此得到BC=AB.
感悟与启示:
第一,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善于创设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集中注意、用足力气,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本课中,笔者自认为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发展的空间,而备课时自己都没能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实属教师之过,庆幸的是课堂中教师耐心的等待,没有为了预设的教案而匆匆前行,课堂教学本应“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培养、呵护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以本节课为例,那位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要提出自己的思路时,如果教师以时间为理由,或硬生生的说:“我觉得再没别的折法了,你的折法可能不对,下课你自己看看吧。”那么扼杀的不仅仅是一种解题方法、一个思维方式,也许是这个孩子最后一点学习数学的信心及积极思考的态度。
第三,教师要把课堂教学活动演化为学生体察良好情感的过程,获得内驱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让学生在挑战学习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找到新的方法,获得新的发现,使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精神得到发育和成长,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收获并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成长中发育精神、形成能力,为一生奠基。
【责任编辑 冯梦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