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的背后

2017-10-17 03:59王伟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孤独

王伟

摘要:张爱玲以现代派的手法、古典小说的笔调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倾城之恋》便是她用“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1]的优秀之作。小说用浮华的语言勾勒出浮华的人物,底子却是素朴的,作者用悖论式的手法揭示了人内心的末日意识、虚无与苍凉感,人生的孤独与寻找,安稳与飞扬……

关键词:《倾城之恋》;末日意识;孤独;飞扬

一、苍凉的末日意识

小说开头就写一个中年男人——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破败的阳台上,苍凉的故事从他的胡琴缓缓流出,便给全文定了一种苍凉的基调,中年男人的形象让这荒凉又有一种沧桑和真实感。文中多次提及胡琴,结尾又写胡琴,重复叙述使胡琴有一种苍凉的象征色彩。即便最后流苏和柳原正式结婚,流苏终于取得经济上的安稳后,看似圆满的结局却始终漂浮着胡琴的凄凉,更叫人觉得哀伤,这里,苍凉有了一种延续性、广泛性和历史厚重感。

这种荒凉的末日意识除了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初見端倪,更能从男女主角心头时时萦绕的虚无感中辨出。个人运命与历史偶然性的悖论、荒诞感更加重了人生的虚无感。白公馆像神仙的洞府,时代如此仓促,传统又这样强大,每个人都悲哀地活着,没有自我,只是装点了传统的辉煌而已。

这种哀伤感弥漫在流苏的心上,挥之不去,即便是得到感情的归属后。流苏第一次到香港去,乘汽车到浅水湾饭店,路上见到的黄土崖、红土崖,森森绿树,蓝绿色的海,给人一种沧桑、厚重的感觉。来到香港浅水湾的房子,她觉得房间像暗黄的画框;开战时,大厅墙上那幽暗的背景便像古老的波斯地毯,上面的人被打得走投无路。种种景象,包括后来两人第一次亲近时,对镜子里景象的描写都让人感到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飘摇感。后来流苏终于得以在自己的公寓里独居时,她只能用灯光来填满一间间的空房,来驱散内心的空虚。 范柳原外表粗犷但内心敏感,作为一个孤身漂流异国、接受西方文化的青年,他二十四岁怀抱梦想回到家乡却被四周的坏事、坏人所打击,受了些刺激,于是便消极颓废起来。他对“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的理解深刻又哀伤,充满了对身世无法把握的无力感,虚无感。

印象最深也最有美感的是二人同游灰砖墙的情景:“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3]“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4]墙的意象给人一种真实、苍凉、质朴、广阔、悠远的感觉,代表了时空的无限性,反衬出文明的短暂,使文章的审美空间顿时开阔起来,所以柳原内心自然升腾起一种末日意识。

对虚无感的集中表现在战后破败的香港,这是时代破败的隐喻。黄土崖、红土崖、太阳悠悠地移过山头,尘灰、鸽粪处处可见,昭示着人生的无常。柳原感到一种平淡中的恐怖。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那莽莽的寒风像三条灰色的龙,是历史轰隆感、时代沧桑感的写照。巨大的空虚让人总是欲抓住一点真切的东西来缓解它。所以流苏坚信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与睡在她身边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所幸,对这种荒诞感,小说结尾给了我们些许有益的启示。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对个人命运偶然性的一次嘲弄,是个人影响了历史还是历史捉弄了个人?表面上看是倾国倾城的人使香港陷落来成全自己,实际上只有这样极端的事件才使她获得了生存的保障,这难道不是一种透着更深苍凉的荒诞和悖论吗?他们是这时代广大的负荷者,却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

二、人生的困境:孤独与寻找

首先是私人空间的寻找。流苏看重自我超过爱情,长期的礼俗约束、压抑使她的世界过于拥挤。白公馆里一代代的人只沦为装点堂屋硃红洒金辉煌背景的牺牲品而已。她更愿意为命运孤注一掷,给自己寻一个安稳的生活,所以当胡琴诉说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时,她不再顾及妹妹的感受,企图抓住柳原这根救命稻草。所以即使得知他不能带她去英国,她只能当情妇时,也能泰然处之。因为新寓所给了她梦寐以求的自我空间,在这里她重新认识并找回了自己:鲜活的、可爱的、满怀希望的……而萨黑荑妮作为一个对比的人物而出现,虽被众星捧月般的光环笼罩,终是没有自我的可悲女人。

其次,精神上的终极孤独感与寻找。人生来孤独而且一直在寻找知音,这是小说的另一意蕴。人与人的不可沟通性增加了人的孤独感。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一直受到哥嫂的排挤,离婚的钱被榨干后,便被刻薄地讥讽。本应最亲密的母女关系事实上存着厚厚的隔膜。对于连一点安慰都得不到的母亲,她不再试图去靠近。她孤独至深,别人的哪怕是一瞬间的理解便能给她莫大的感动,所以徐太太的几句公道话便让她泪如雨下,感激涕零。

在爱情里亦如是。长期生活于冷漠无爱的社会中,对婚姻家庭、亲情的失望至及。她不自觉地承受着时代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怀疑一切但内心对真挚感情又充满了憧憬与期待。因处境的艰难、对世间苍凉看得真切,才在感情上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与柳原的恋爱里总是用心计权衡利弊得失,用心计的盾牌来自卫,也消解着柳原的真情。柳原跟她提野火花,流苏即便在黑暗里也能感受到它的活力,但她总是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无法有更深的表达。面对大墙时柳原想与她谈心里的想法、他对她引《诗经》里的诗句、与她谈月亮,她却一味用心计保护自己,不肯与他交流。甚至婚后她仍不能完全理解他,他们也“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5],人类的孤独之深、理解之可贵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她的心计使得二人无法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相比较而言,范柳原则坦诚、真挚得多。他身世凄苦,自小父母双亡,又一直没有朋友,他看到了她心计下的纯真,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流苏,追求灵肉合一的爱情,要求她是妻子、朋友,又是知己,而流苏只想做他生活上的合法合作者。自我身份定位与他人的角色期待不对等决定了二人的恋爱注定是一场沟通与交流的错位。这使得人与人的沟通变得艰难甚至是不可能。endprint

再次,小说影射出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的归途问题。我们一直忽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范柳原何以会爱上白流苏?古老文化,对个人来说,是作为背景、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范柳原想求助于古老记忆、传统文化的代表——流苏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他对流苏既有男性的性别期待,又有文化期待,对流苏的追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所以他赞美“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6]。古老文化对于现代文明,则是尴尬的碎片式存在,就像香港饭店里西崽仿北方人穿扎脚裤,白公馆却依然踏着慢一小时时钟、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的节奏,白三爷依然将天理人情、三纲五常作为处世之道那样滑稽可笑。他清醒地看到中国礼俗约束阻碍了人性的发展,所以他一直引导流苏走出礼俗的藩篱:从助她来港到想领她到马来的森林,可最后都是失败。他是流苏精神世界的导师,却从未将她引向自然。文化改造的艰难可想而知。

三、尘世的安稳与飞扬

流苏和柳原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人:同为精神世界的流浪者、追求生命的飞扬,又在物质面前落败,连结局都一样的悲凉。

白流苏从封建旧家庭中走来,性格里却有反抗性。若只是寻求物质上的安全,她只需不用理会丈夫的种种,便可享受安定的生活。但对人格尊严、真挚感情的追求,使她勇敢走出了不幸的婚姻。而离婚后七八年的生活特别是自己没了经济上的安全后,加之人情的冷漠,渐渐放弃了曾经的信念而对现实妥协:几乎放弃感情的追求而只求得经济上的安稳,于是她才将自己当作商品待价而沽。第一次见过范柳原后,她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只是她已习惯不再相信别人,婚姻在她眼中更多的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战争的洗礼,流苏有所苏醒,但仍是在爱情的范围里理解人生,她自得于情爱的小世界,在生存与情爱之间打转。在获得生活的保障后,她并没有重拾从前对感情的追求,而在现实的经济安稳的城里沦陷了,谁能不说这同样是另一种倾城、信念的城的倾倒?

本就经济条件优渥的柳原更注重精神上飞扬的一面。没有经济的约束后这种追求依然面临困境:社会礼俗的阻碍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他追求男女平等,但当时社会女性自我意识尚未觉醒,所以他失望、无奈,用玩世不恭的浪子态度对整个女性婚姻价值观进行无情嘲弄与反抗。他内心深处又缺乏安全感,金钱反而成为他精神追求的绊脚石,因为他总要警惕别人亲近他是因为钱的缘故。他爱流苏,又充满了不信任感,所以不带她去英国而宁可让她等上一年半载来考验她。作为精神上的浪子,他的追求在人生、世界、宇宙的深广的大世界里。他读《诗经》,追求不受婚姻制度、社会礼俗规定的超越性的爱情。面对大墙时,他感到的是时空的无限、人的渺小、真情的可贵,内心油然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他们的结局看似圆满,却透露出更刻骨的悲凉。

张爱玲说:“切身的现实,因为距离太近的缘故,必得与另一个较明彻的现实联系起来方才看得清楚”[7]。而《倾城之恋》便是这个较明彻的现实,借此我们能更好的观照自我、观照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9(第一版):94.

[2]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5(第二版):P22.

[3]張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5(第二版):16.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5(第二版):16.

[5]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5(第二版):32.

[6]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5(第二版):14.

[7]张爱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9(第一版):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孤独
《倾城之恋》与《莫失莫忘》语言特色的比较研究
浅论《倾城之恋》人性异化的悲剧性表现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