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教学组织形式,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规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就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就学生个性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部分发达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致力于推行小班教学的管理模式,但就从全国范围来看,班级规模仍然偏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所以小班教学有必要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相对于大班教学模式而言,小班教学的优势很明显,对学生来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及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对教师而言,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班级规模;小班教学;个体差异;教学效果;教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94-02
一、小班教学的界定
“小班”与“班级规模”这一概念紧密相连,可以说“小班”的概念是在“班级规模”这一概念得到重视之后提出。然而对小班人数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观点并不相同。班级规模多大才是最合适的,对此不同国家的观点也并不一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班级规模以不超过20人为宜,认为这种规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美国田纳西州的STAR实验,是著名的小班教学实验,实验结果确定小班人数为13~17人为宜,并以此为依据在全国统推广,同时这一研究对欧美国家以及其他地区都產生重要影响。而我国学者一般将小班的规模界定在30人以下。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对小班学生人数的理解也存在具体差别。
小班教学从字面上看,就是指在规模较小的班级中进行教学。其实质属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范畴。小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进行的改革,是对班级教学的完善和发展。班级人数减少后,教学活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是教学空间扩大;二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更加频繁;三是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而这一系列变化,无疑对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小班教学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班教学在我国的兴起,伴随着“小班”的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班级规模的重要性。而此时,我国关于班级规模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人数多少上的形式方面研究,关于它本身的作用或与其他因素关系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制度影响逐渐明显,学生入学人数逐年递减,客观上使得班级规模缩减成为小班。另外,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平等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教育界的指导思想,这在客观上也为小班教学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上海、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学校开始小班化教学实验,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经验,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目前我国小班教学的实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大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小班化教学的推广和实施并不乐观。这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工作者对小班教学的认识不足,还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小班教学引起的实质变化,对于教育教学和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被他们所认识。目前我国在小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也是制约教师对小班教学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二是学校办学条件的客观存在。长期以来的大班教学现状,使学校教师人数和教室数量并不能满足小班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规模和教师人数成为学校推行小班教学的客观条件。
三、小班教学的优势
小班教学形式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进步的必然结果。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批量生产所需人才的情况已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也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而缩减班级规模似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小班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合作,更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实施因材施教。小班教学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并提供了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论则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九种智力,即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思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交际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等,而且每项智力都可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在他看来,过去智商的测定是很片面的,学生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但这并非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而是不同智力趋向的差异而已。而小班教学则为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班教学由于人数的减少、时空的重新组合,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不同的侧面更好地观察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分析学生。据此,可以利用教师期待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能力优势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有智力,使其成为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
(二)有利于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更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小班教学正是在时空的重新组合下,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小班不仅在量上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小班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特点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小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原因就在于小班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频繁,合作机会增多,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互换与反馈也增多,这就激活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小班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自我表现和体验参与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师看来,对小班学生来说,每个人得到老师关注的机会增多,参与课堂提问和活动的几率增加,尤其是对差生而言,由于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进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恰当发挥,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心互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小班教学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体现教师价值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平台。但是,在过去大班教学中,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人数多,教师往往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作业批改、纪律管理和知识传授等方面,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教学本身和学生个体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极容易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班级人数的减少,时空的重新组合,则在客观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从而为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和教学过程上提供可能。
(四)有利于班级空间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班教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模式,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小班中学生个体平均占有的空间增加,这就使得学生的座位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呈现不同的安排方式。因此,小班状态下教学时间的延伸和教学空间的拓展,使学生不仅增加了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而且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往频度和交流密度。这样既可以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班级或课堂环境更加和谐。
四、小班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班级规模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效果的实现。通过以上论述,小班教学通过缩小班级规模,扩大了班级内部学生的活动空间,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更好的主导课堂,学生更好的展现自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此,面对我国大范围存在的班级规模过大情况,我们有必要倡导和鼓励学校采取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
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小班授课的实验班,循序渐进地推进小班授课模式。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推廣,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小班授课的优势,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而对于条件不充分的学校而言,则需要向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寻求资金和人员上的帮助。通过上述阐述可以看出,小班授课的推广需要相应的学校硬件设施,尤其是教室数量,需满足小班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扩大规模,给小班教学提供条件。另外,小班授课需要的教师数量的增加,也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没有条件的学校就需要寻求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
其次,在小班授课模式确立之后,更重要的需要教师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不要将思想困在大班授课的固有观念中,而是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班授课的优势。如果教师认为小班授课对于大班授课而言,只是减少人数,缩小班级规模而已的话,那么就没有达到我们倡导小班授课的目的。小班授课是为了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最终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质变化。让老师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小班授课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各个地区在采取小班授课的过程中更应该结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班授课固然有其不同于大班额课堂的优势,但是各个学校在实行小班授课的时候,更应该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班级规模大小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问题,如果学校能够从小班授课的模式种吸取经验,创新出更好的授课模式也未为不可。
参考文献
[1]周文雁.小班教学的理论及时间研究[J].课程与教学,2008(2).P360-364.
[2]汪旭.机遇,挑战与变革:我国推行小班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5(8).P20-21.
[3]殷永敬.浅谈班级规模对教育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P105-106.
[4]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P159-163.
[5]金川宝.美国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与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1).P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