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人际关系观的比较

2017-10-17 19:35王胜波薛思齐
现代交际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特点交流

王胜波+薛思齐

摘要:中日两国由于文化的不同,人际关系观也不同。中国人因血缘、地域、利益关系等因素,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界并不明显。日本有着由上下意识和序列意识支撑的集团原则,同时对“内”与“外”的区分有着较明显的界限。

关键词:人际关系 语言 交流 特点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105-01

中日两国虽是邻邦,但在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之处,这对两国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异文化交流中,彼此以礼相待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很难达成异文化交流的目的。人际关系观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也变得丰富,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演变。

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

(一)中国人的语言交流

中国人比较坚持自己的主张。描述意见时通常清晰直白。为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反驳或质疑对方也都是很寻常的。汉语中的“委托表达”主要使用“委托陈述句”,若是面对不相熟的人为表敬意则使用“祈使句”。从说话心理来讲,为了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尽可能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就要传达出对对方能力的信任。

(二)中国人人际关系观的特点

宗族主义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文化,自周代以来,就开始产生,维系着家庭的血缘关系。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是差距序结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特色的礼仪原则是尊敬对方贬低自己,即谦卑。在古代,也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之说。谈话时不能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也要重视对方的面子和人情。

二、日本人的人际关系观

(一)日本人的语言交流

(二)日本人人际关系观的特点

三、中日两国人际关系观的对比

(一)中日人际关系观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7世纪初期,日本曾三次派使者遣隋,之后又19次派使者遣唐。这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究日本文化,常能发现中国文化的痕迹。中国古代礼之精髓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日本则重视内与外、上与下。在日本的谦让表达中常会说“请多多关照”或“一直以来都备受您关照”这样的寒暄,这种“谦让的美德”中国人也很理解。

(二)中日人际关系观的不同点

在中国,人情支撑着社会。因亲疏的差异对对方持有的感情也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视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自己人”“家里人”,互相支撑生活,心理距离很近。对“外人”的认知则是基于“利益恩惠原则”。此外还有“熟人”,比如朋友、义父义母。由此可知,中国的人际关系不只是與血缘和乡土关系紧密关联。也会在为实现自身利益达成沟通目的中产生变动。即“自己人”与“外人”的分界是不固定的。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分为“内”与“外”,“内”是指家人亲属也包括朋友。“撒娇心理”和“负担心理”支撑着日本的家庭关系。日本的小型家庭众多。“撒娇心理”构筑了亲密关系。“外”则是指不太亲密但与自己或“内”的人有一定关联的人。日本人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人际关系相对固定一些,关系分界也较明显。

四、结语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的人际关系观。随着经济、文化、信息等的全球化发展,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往来越发频繁。中日两国比邻而居,为了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友好往来。谋求共同发展,正确理解两国人际关系观是势在必行的。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特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