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段鹏琳 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
推进杭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 文 / 段鹏琳 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
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由中国电科在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实际是从1.0向2.0演进和迭代的过程。
随着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断成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ICT技术迅猛发展,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造成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问题逐渐暴露,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率先成为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信息经济强市和智慧经济创新城市。近年来,杭州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但相比国内优秀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民生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社会经济绿色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网络安全可控化为基本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基本思路与原则,以分级分类推进和安全可控为基本方法和要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是信息化环境下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新的城市高级形态。
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体现为三个新:一是理念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网信事业要以人民为中心,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领导在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时,反复强调要聚焦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两大目标。二是方法新。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基本方法,解决了国家部委、省、市、县各自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该履行的职责。三是要求新。“安全可控”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系统安全、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把网络数据安全与基础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检测验收。
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发达。杭州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被列为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首批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高度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了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
智慧城市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杭州地铁全面实现手机购票、线下取票;全国首条可以使用支付宝乘坐的公交线2015年8月在杭州开通;沪杭甬高速公路又是全国首个开通支付宝缴纳通行费的高速公路。截至目前,杭州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可以享受政务、车主、医疗等领域60多项便民服务。此外,杭州98%的出租车都支持移动支付,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能使用支付宝付款。在4万多家餐饮门店中,有2.2万家可用支付宝买单。美容美发、KTV、休闲娱乐等行业也都支持移动支付。而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更多的事情可以在网上轻松办理,2016年杭州城市服务使用人次环比去年增长了1.5倍,近347万人次使用过移动医疗服务。
案例: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案例——上城开启“智慧城管”模式
信息技术研发力量相对强大。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部署高校聚集了浙江省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力量,拥有信息、通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浙江省计算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中船重工第715所、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在信息技术研发领域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虽然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和领先城市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引领作用有待加强。2015年4月,杭州市政府批复原则同意由经信委牵头编制的《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但规划偏重于信息经济,缺少相应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与实施方案,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推进力度不大。
商业模式发展相对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项目投资大、公益性强、周期长等特点。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上,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建设和商业模式,政府与企业、本地与外地、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推进关系上,尚未形成开放共享体系。市场的资源配置主导功能不足,项目资金以国有和财政投入为主,市场化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不畅,BOT、PPP等投融资模式及体系探索运用力度不大,尚未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对智慧产业的带动不够。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坚实支撑。与其他城市相比,杭州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供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占比较低,关键零部件以进口为主,产品研发及售后服务体系相对落后,除海康威视等大企业外,尚未形成较强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同时,缺少国家级层面的大型项目,制约了产业壮大和产业链完善。
深圳——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一把手挂帅,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跨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抓好信息化统筹管理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会议审议通过《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6-2020年)》《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突出市场化运作。深圳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进深圳“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信用深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民生需求。目前深圳加快布局各项智慧民生项目,启动新一代雷达、广东省气象数据深圳备份中心等6个重点项目,打造气象现代化体系。
苏州——以打破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智慧服务为出发点,以信息化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城市为目标,在“数字苏州”建设的基础上,经过几年建设,“智慧苏州”基本框架已形成。苏州编制了《“智慧苏州”规划》,实施“369计划”,《苏州市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等,以编制规划为引领,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提出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加强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统一扎口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每年下达一批“智慧苏州”重点推进项目,涵盖智慧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领域。苏州工业园区提出“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运行体系。苏州以其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上海——发布《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推动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提出到2020年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慧化”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围绕构建集约高效的电子政务云,上海以“集中+分布”为建设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政务外网,统一为各部门提供服务,目标是在全市最终形成“1+16”市区两级云体系。上海确定了50个智慧社区试点,着力打造的智慧城市五大“新地标”:智慧社区实现社会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精细化、人的生活方式更优化,打造便民惠民的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智慧商圈深度调整传统商业,提升其设施、能级、形态和水平。智慧村庄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填平“数字鸿沟”。智慧园区从公共设施、管理、资产运营各个方面,更好服务入驻企业。智慧新城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加强产城融合。
杭州应充分认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深入实施信息经济与智慧应用互动融合发展的“一号工程”的重大意义与作用,抓好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注重用户创新、协同创新和标准创新,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强调协同共享和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探索基于O2O的服务场景融合、多媒一体的服务渠道融合等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做法,实现政府服务的智慧化转型;构建完整的网络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安全技术和产业生态链,树立全面的网络安全观,打造智慧高效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应建立完善集约智能的基础设施。实施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实现千兆到户规模部署,打造宽带城市升级版。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完成运营企业网络和节点设施的IPv6改造,推动政府网站及商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应用服务商的IPv6升级改造;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以互联网服务为主的平台化功能输出转型,构筑新型服务平台。统筹空间、规模、用能,优化IDC布局,聚焦绿色环保和高端服务,增强对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数据的承载能力;推进物联专网建设,布局全市域的物联专网,探索形成技术多样、主体多元、应用多层的物联网生态格局,基本形成较完善的骨干物联专网基础设施。
应完善优化产城融合的平台环境。建设包含在线监测、数据资源平台和城市综合管理三大业务功能的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强化产业带动作用,统筹部署智慧产业集聚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园中园”的模式,建立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园区和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智慧产业集群。在高新区(滨江)、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产业园区和基地,部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产业园区,推动智慧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积极利用浙江省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契机,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高端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做强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提高智慧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
应探索创新建设管理的模式途径。发挥杭州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先导作用,有效衔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及其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促进面向智慧城市及相关产业建设的一体化金融服务链的形成。积极引入BOT、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政府出资、社会融资、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益性应用服务系统和平台,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和运行一批社会管理、企业服务和公众服务项目。
应深化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政务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以市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加快各类政务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和共享;重点推进经济、环境、教育、就业、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加快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大数据应用。
应建立安全可控的防护体系。建立融合各专业部门监控系统资源的纵深化的全网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完善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推动杭州网络安全测评认证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检测评估技术能力建设,提升云计算及云服务、移动应用、智能卡、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安全检测评估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空间可信身份生态体系,建立商业化运行的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和信用管理系统,实现“身份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