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红
摘 要:课堂中的互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关键字: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起来,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是,在一些课堂上仍存在着“动”得少的现象,或者虽然表面上有“动”,但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没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呢?
一、以师生互动为前提,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刘老师一开始就笑容满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个或一些”物体,这不但为后面课堂中的教学作了铺垫,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刘老师提出:什么是单位“1”时?她尽情地让学生不断说,尽情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没有打断某个学生的话语,也没有肯定答案,而是很好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不同观点。在整个课堂中,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时而是一位顾问;时而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时而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而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都积极参与活动,都有平等地受到老师的公平关注、对待、尊重;教师始终将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兴趣,从而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以生生互动为目标,实现课堂的最佳效应
建立有效的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这是互动交流成功的关键。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有差异的,比如,有些学生善于表达,有些思维性较快,有些观察能力较好等。教师把学生合理分配了既可以达到互动效果显著,也较容易避免冷场或“聊天活动”,同时对尖子生和差生都有很大的培养和提高空间,特别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教学生会解题,更要会把自己的解题方法说出来,才是学会了。同时,教师不仅要善于适时的走到需要帮助的小组中给予指点,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表扬互动活跃的小组,对较沉闷的小组进行鼓励和引导。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互动探究环节:第一次互动探究要求: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出1/4,并说出你表示的1/4的含义。第二次互动探究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两次互动探究性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自主开放的探究空间,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再说一说,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在两次互动探究的活动中,学生都能够全员参与交流、研讨,老师不但对研讨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对小组学习活动的时间也有要求,例如:8分钟、6分钟,这样处理充分保证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在动手操作时,组长能分工明确,例如:谁用长方形纸、谁用糖果、谁用绳子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很有序,不会那么手忙脚乱的,小组成员都抓紧时间进行操作。此时教师也时不时地在旁边指点、鼓励、引导。整节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动手操作又是激发生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认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大小不一。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自己的测量工具测量圆的周长,并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记录下来,这就是学生动手测量的过程,圆的直径不一样,周长就不一样,然后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通过比较,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产生疑问:那它们的比值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学生们可以猜测,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进行概括:把这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而圆周率出来以后,周长的计算方法就出来了。在这个活动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時间,去测量、去记录自己组中所有成员的圆形物体的周长,生生互动达到了最佳效应。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手断,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分析、研究、反思以及改善的能力等。进而在教学中能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激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