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
摘 要:初中语文作为小学和高中语言学习基础的重要链接点,在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性学科之一,能够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运用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然而,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整个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和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提问的艺术性,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主动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要做到有效地课堂提问,教师需要做的第一步不是考虑如何设计问题,而是先应该认识课程,理清教材,解读文本。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教材是阅读的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应该对文本有一个、元认知、,即教师第一次阅读文本时的感受,这将成为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把握、解读是设计有效課堂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教师对文本、教材的有效的理解、把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之转换成一个个有效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那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前提了。教师的课堂行为也是关系到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行为可以包括以下两方面:提问的艺术和教师的情感、态度。“提问艺术”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课堂节奏,能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宜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的问题应该以简单为宜,但同时能够让学生做到充分思考,进入文本。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是渐进式的逐层增加难度,这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也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对课堂提问能否有效进行也有着影响。“教学提问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态度诚恳,语言亲切,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话说完,切忌简单生硬、粗暴训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被尊重和安全的环境下,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放松,让他能够在这良好的氛围下更主动积极有效地回答问题。
二、学生层面的因素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不成熟、未定性,对周围的一切有着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愿举手主动回答问题是基于“从众心理”与“羞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心智的逐渐成熟,学生不会再像小学低年级时课堂上表现得那么“活跃”。在他们的心中一个强烈的意识正在逐渐生成、巩固:如果我答错的话,同学会嘲笑我,老师会认为我没有水平,会看不起我。一种失败的“羞耻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课堂提问时的行为。还有就是“从众心理”作祟。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在脑海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答案,但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如果有一两个学生带头打破僵局,许多学生也都会跟着举手发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两种心理,教师在课堂之外应该下一些功夫。教师在课堂之外应与学生多接触、亲近,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让师生之间融洽、友好、和谐的关系延伸到课堂之上。学生害怕因回答错误而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对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一种思想:语文学科是人文的学科,答案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肯思考,敢表达,都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当面对“异端”回答的时候,教师应该小心、谨慎自己评价的话语。尽可能用委婉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思路、角度加以分析再讲出这个答案与教师所提问题的差距与偏离。
三、问题层面的因素
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问题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是课堂中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也是串联起课堂内容的一根主线。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问题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中提的问题要有价值。提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的指向性,不能为了设问而设问。要做到不提与文本、教材无关的问题,也不提一些简单的带有暗示性的,学生不用思考的问题。如:你们说对不对呀?是不是这样的呀?“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中提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都是非常有限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过于难的问题则会抑制其思考的热情和信心。要做到问题难易适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充分地运用教学量化统计手段,科学地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使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良好兴趣需求,从而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以为,还要具备灵活的课堂变通能力,尤其是在语文教学的提问技巧方面,更应该灵活运用,全面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很好地开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