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和结构位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2017-10-16 08:21张贵孔月辉刘泽阳
产业经济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变量

张贵,孔月辉,刘泽阳

(1.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天津 300130)

嵌入和结构位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张贵1,2,孔月辉1,刘泽阳1

(1.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天津 300130)

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方式,其创新网络的完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嵌入理论和结构位视角研究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将影响因素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入企业的吸收能力在创新过程的调节作用,提出假设并用层次回归法进行实证,最后得出结论:企业的强关系、弱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网络对其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但需要吸收能力的调节,吸收能力越强,则网络的积极作用越明显;企业与高校创新网络链还不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正向作用。结尾综合前者的论述对完善创新网络链提出建议。

企业创新网络;嵌入和结构位;企业创新能力;层次回归法

一、引言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自主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心技术是无法引进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必须通过创新和新技术来解决,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创新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从单一创新逐渐发展为网络创新,因而企业创新网络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以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等。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一样,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最优创新网络链来优化结构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理论来看,社会关系网络视角是研究企业创新网络最多的视角。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分为嵌入理论、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本理论。

(一)嵌入理论

格兰诺维特(1985)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他还将嵌入型理念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是个体嵌入在个体关系中,结构性嵌入是许多个体嵌入更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的根本是信任机制,信任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信任中。张方华(2010)证实了企业网络中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和学习外部知识,能够提高认知能力和加速知识传播,从而能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钱锡红(2010)也从IC产业角度得到与此一致的结论。郑向杰(2014)则以社会网络的嵌入和结构位置为方向对我国高科技行业联盟企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表明嵌入网络的初期对企业联盟伙伴的知识获取传递和创新产出有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有用知识存量递减,反而抑制创新能力。

(二)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

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提出弱关系的力量,并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更多表现在组织内部,弱关系更多在组织之间作为传递信息的桥梁,分布的范围更广而且获取信息的重复性很高,比强关系更能跨越界限增加资源。他提出从四个维度来确定关系的强弱: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互换。但是Hansen(1999)指出,强关系仍然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关系的信任程度高且更为稳定,信息则更明晰和确定,适宜传递复杂信息和隐性知识。Ronald Burt(1992)提出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关系网络表现为两种关系,不存在联系间断和无直接联系关系间断。占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关系优势形成重要的竞争优势。张宝建(2011)等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结构洞理论出发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将创新网络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组建、成长、成熟、更替。章丹、胡祖光(2013)在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和抑制的两种争论观点下提出自己的假设,网络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利用式创新的抑制作用,且信任在其调解过程中有正向和负向作用,并通过对地区的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网络成员调研,运用层次回归实证分析证实了网络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假设。所以企业如进行此类型的创新,要加强结构洞的数量和链接并加强信任程度。陈运森(2015)对11年的非金融行业数据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董事情况进行董事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结构洞越丰富的企业,其投资效率和经营效率都越高。

(三)社会资本理论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原因。布迪厄首先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科尔曼(Coleman,1988)完善了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行为人的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存在于行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资本的功能在于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社会结构的价值。林南(Lin)提出社会资源理论,构建了“社会资本理论模型”,并提出获取社会关系的能力越强,越能够促进个人行动的成功。我国学者的研究在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企业网络中。边燕杰和岳海雄(2000)将企业的社会资本联系分为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社会联系,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能力。陆立军、郑小碧(2011)定义社会资本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出现的人与人、个体与个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联系。企业的社会资本是获取网络信息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是网络主体的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的循环反馈企业网络创新机制,并作出命题,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强度是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广度和深度,社会资本的差异性导致创新绩效的不同。Camps和Marques(2014)将社会资本分为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通过描述企业间的交流和联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创新主体形成的共同目标使其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信任机制,从而说明社会资本的空间性和异质性对不同企业的创新有着关键的影响。

三、企业创新网络机理

创新网络的核心层是企业,分为企业内部创新网和企业间创新网;内部创新网络是企业内部创新机构的创新,外部创新网络是与上下游企业、用户、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国外企业的联系网络。

经济个体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嵌入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Granovetter,1973,1985),而企业网络中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和学习外部知识,对创新产出有积极影响(张方华,2010;钱锡红,2010)。“结构洞”位置和社会资本也对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章丹、胡祖光,2013;陈运森,2015)。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从社会关系理论出发,具体从结构洞位置、嵌入方式、强弱关系来解释。

(一)结构洞位置与企业创新网络

结构洞理论提出,在网络中占有结构洞核心位置的个体更容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消息,并且将其他个体相联系的同时有控制优势(Burt,1992)。因而在企业创新网络中,如果企业中的位置占据更丰富的结构洞,所能获取的资源更多,从而增加企业的网络能力和认知方式。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见图1)。

图1 企业创新网络“结构洞”位置图

第一种联结的网络方式让企业占据结构洞中更关键的位置,拥有的主体结构洞最丰富,除企业以外的其他创新主体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若想直接联系则要通过企业。企业O占据的主体结构洞为10个:A1-A2、A1-A3、A1-A4、A1-A5、A2-A3、A2-A4、A2-A5、A3-A4、A3-A5和A4-A5。同样,在第二中联结方式的网络中企业占据6个,第三和四种占据3个。

因此,在以下章节的研究中均是选择图1的企业创新网络联结方式,即企业在网络中占据中心结构位,与其他创新主体直接联系,而此时所有创新主体都参与到企业创新网络中,实现了企业创新网从产产网络、产学研网络、政产学研网络、政用产学研网络最完整的网络架构。

图2 社会关系与企业创新网络架构

(二)结构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通过占据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很多网络链的存在使得拥有丰富结构洞的企业更容易攫取信息,获取需要的资金、人才、投资和创新项目。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节约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网络中差异的知识使得企业的认知知识更新颖,从而增强自身的网络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和复制。中心结构位的企业让整个网络的信息流和结构朝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发展,网络中企业所联系的合作伙伴越多,能够对自身发展的有效资源越多,信息流通和传递的空间越大,创新的机会越多,企业获取信息能为自己的创新活动利用的信息越多,从而促进自身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

(三)嵌入和结构位视角下的理论构建

在企业的结构位占据最丰富的结构洞这种创新网络联结方式下,本文将嵌入关系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嵌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包括企业内部联系和企业和外部(其他创新主体)互动多频率高的紧密联结,包括企业自身的创新和与上下游客户的创新联结。弱关系则是不经常性的联系但能为企业创新提供很多信息和资源,包括与高校研究院所的联系,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结构性嵌入是企业的创新嵌入在一种社会的结构中,即许多企业可能处在同一环境中,在企业的创新网络中这种关系体现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对企业中扶持和资金的投入和税收减免常常是同一类型,同一产业,同一规模或者同一地区的企业等,政府的政策和导向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关系性嵌入(强弱关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需要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确定自己的创新网络关系。创新网络链联结的稳定性对于企业创新的有效和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企业扩大网络的影响,扩大结构洞的丰富程度成为可能。强关系对企业的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强关系网络能够使信息传递的知识更为正确,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更加的迅速,关系越稳固,企业越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越能获得较强的信息凝聚力和竞争优势,促进知识外溢和产品流动,让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积累创造更多,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的联系强度越强其信任程度越高,信任对企业的创新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强关系促进企业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减少不确定性风险,降低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节约交易成本。企业强关系网络成员的价值链可以分为横向网络,纵向网络。横向网络是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成为行业形式。纵向网络是同一价值链中与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络。企业与用户的联结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网,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和目标,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创新产品应用的最终意义。企业与供应商和同类企业的联系加强协作能力与共享,产品和目标的一致性也会降低创新成本,形成创新创业联盟,对企业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分布范围广,能够跨越社会界限,充当信息桥的功能。弱关系创新网可以增大企业创新的可行性,使企业获取资源更为广泛,一方面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时候,需要其它提供技术创新的机构,产学研就是具有代表的网络链,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很好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可以成为企业的创新源,让企业创新规模扩大,创新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网络开放度可以增加企业的关系优势,增加创新网络的强度和宽度,之前学者们研究的大部分结果都是网络开放度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使创新不限制地域的控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放的视野和文化对企业获取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同时还能扩大自己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总之弱关系在知识扩散,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方面有显著意义。

(五)结构性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在真实的经济社会中,经济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经济行为肯定受到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约束,经济活动势必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构性嵌入分析整个社会网络的影响关系,在企业的创新网络中,体现社会结构的要素为政府的有关活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支持,政府提出的政策对企业在创新网络的结构位至关重要,政府的号召和提倡使得创新文化渗入到网络中,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政府对企业产业的创新扶持是很多国家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创立一个平台或者减租免租减税免税和政策导向下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主流的思想认为政府对企业的减免税和研发费用的扣除可以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创新门槛,但是变成了沉没成本。一些学者的实证也证明了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并不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甚至有负向影响。在下文分析假设验证的过程中我们先以主流的思想为假设,进而再用实证结果检验。企业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资本支持,创新活动变得更加容易,创新绩效也越高。

(六)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关系的综合体,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各种资源,如资金、人力、信息、组织、创新、技术等。市场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不能自由流动,很多资源不能依靠交易来完成,而创新网络让企业能够和同类型企业和对自己有用的特定机构联系,获取特定的资源,使组织间更协调。一方面创新网络可以克服企业组织内部的路径依赖性,企业一般根据组织中形成的惯例和能力的整合过程对资源和组织形式做出选择,企业过去的运动轨迹导致了路径依赖而束缚了企业的行动选择,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约束,而具有外部导向性的创新网络结构,能够挑战制约构建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创新网络可以克服市场失灵,在存在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等不确定性信息和信息不容易传递的情况下,市场就会失灵,创新网络在延展企业的知识基础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获取专有资源和构建新的资源和能力的有效组织。企业通过此获取自己尚未拥有的,涉足新业务所需要的新资源和新能力。本文建立的创新网络,企业从竞合企业处获取互补的技术和物流协作信息;从用户获取需求信息,实现显性和隐形知识的互换和积累,优化创新新技术,完善产品信息;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取技术的帮助,创新知识和人才的输送;从政府获得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完成创新资源的整合等;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供应,保证资金流的畅通;从中介机构获得与其它创新主体联结的机会,减少寻求资源和服务的成本;从国外企业获得物质、技术和信息的交换,扩大创新视野。

(七)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企业从创新网络的其它创新主体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创新资源后远远不够,还需要将自己得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移为自己的企业竞争力和网络能力。所以在创新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吸收能力占据中转位置,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让外部的资源和知识化为己用,起到不能忽略的从创新网络到企业产出的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Escribano,2009)。随着企业知识和资源的不断聚集和积累,企业自身的获取外部资源和知识的能力会变的更强,形成良性循环。当企业从外部获取的信息流能够被企业所把握形成自己的创新技术,创新效率会提高,拥有同样的资源情况下,企业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越强,对自身的创新产出影响越大,吸收能力包括知识吸收,转化和应用,吸收能力强使企业的新旧知识快速融合,最终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发明专利所用。这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和根本竞争力,也是企业创新网络中最价值的核心网。

综合上述文字叙述,画出理论框架图(如图3)。

图3 文章理论构建示意图

四、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1.假设的设置

根据第三章的理论基础,将实证的假设设置为5个。

假设1:强弱关系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2:社会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3: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假设4:吸收能力越强,关系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正相关的显著性越高。

假设5:吸收能力越强,结构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正相关的显著性越高。

本章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层次分析法,先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基本分析确立初步的关系,用进一步复杂的方法证明自变量、调节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

2.控制变量的设置

本文将企业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这两个变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又和创新网络的关系不大。资本和劳动力是创新投入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本文用最能直接体现企业创新投入的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示。

3.数据指标的选取

表1 实证指标的选取与意义

指标的选取和意义:专利是创新产出,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很多学者喜欢用专利的申请数作为产出的指标,但实际上专利的授权数,有效发明的专利数更准确,本文采用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

指标的选取根据可得性和客观性使用全国的各个行业的数据,一个行业更能集合体现同类型企业的特征,和其他创新主体的联系更具有一致性,结合了宏观区域和微观企业的双重特点,更具有说服性,体现企业网络的大数据。而不同的行业也将帮助我们分析企业市场结构、企业规模等对创新网络的影响,更全面和深入。根据以往学者的总结多是工业产业之间的创新最明显,(张贵,2005,2012,2016)工业大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将制造业的行业细分(根据数据的一致性,选择近些年国家都统计过的数据),电力、燃气和水是三个行业,最后需要研究的行业如下(见表2):

表2 工业行业名称

4.实证的方法和模型设置

本文采用eviews对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所假设的问题做初步分析,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及其调节变量作相关性检验,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表3 初步实证相关系数的结果

初步分析,各自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对解释变量创新能力的的作用都比较大。验证了部分假设,可以进一步进行实证。

因为在本研究中涉及到了调节变量,要用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调节变量是只在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中,有存在调节两者关系的变量,存在的调节效应即由于调节变量的不同,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即存在的调节效应。在验证调节变量的存在时一般需要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第二步,是有自变量、调节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第三步是有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再加上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项(乘积)对因变量的回归,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交互项的系数是显著的,那么调节作用存在,正系数为正的调节作用,负系数为负的调节作用,在本文的验证中,系数为正,假设成立。

如果有控制变量,则需要在最开始的步骤中加入单独只有控制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在上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中也加入一项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具体的形式如下:

模型一:Y=α1L+α2K+C+ε

模型二:Y=α1L+α2K+γ1A1+γ2A2+γ3A3+γ4B1+γ5B2+γ6B3+γ7C1+γ8C2+C+ε

模型三:Y=α1L+α2K+γ1A1+γ2A2+γ3A3+γ4B1+γ5B2+γ6B3+γ7C1+γ8C2+θ1X1+θ2X2+C+ε

模型四:Y=α1L+α2K+γ1A1+γ2A2+γ3A3+γ4B1+γ5B2+γ6B3+γ7C1+γ8C2+θ1X1+θ2X2+λi(A1*X1+A2*X1+A3*X1+B1*X1+B2*X1+B3*X1+C1*X1+C2*X1+A1*X2+A2*X2+A3*X2+B1*X2+B2*X2+B3*X2+C1*X2+C2*X2)+C+ε(i=1~16)

5.实证的结果分析

表4 模型一的实证结果

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从模型一中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投入反而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但是抑制现象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随着劳动力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或者人力的投入并不符合创新的产出产品,劳动力的专业能力不强,资本的投入对创新产出有着积极的意义,效果显著。两个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了0.939。说明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作为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的控制因素十分必要。

表5 模型二的实证结果

(续表)

模型二中加入了解释变量后,是模型的解释程度进一步增加到0.988,说明企业的创新网络确实对其创新产出有影响。在加入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关系嵌入的强关系弱关系的联结和结构嵌入社会结构的嵌入后,企业的劳动力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变为正向影响,在创新网络的帮助下,企业的人力投入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高等人才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变化让企业产品的创新有更大的优势和影响力。同时资金的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的产出更有效率,资金的运用更加的成熟和完善,能够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

对自变量的分析:在强关系的影响中,购买境内的技术经费支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是却为负的,可能当期的积极影响,并不能很明显的变现,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吸收。其它两个因素变得不太显著,在众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过程中,企业办研发机构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因素并不主要;弱关系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都很显著,虽然交易频率不多,但是定向性比较大,企业对研究机构的支出对企业创新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高等学校的支出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企业与高等学校的联结方式现在还存在问题,高校并不能带给企业特定产品的创新支持,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与购买境内支出的结果类似,不能消化吸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在其它因素下显著性不大,政府科技活动的资金对企业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原因可能是政府的投资挤占了部分私人投资或者资金的冗余不能很好利用,研发费用的免税对企业有正向影响,鼓励措施比直接参与要好。

表6 模型三的实证结果

当模型三中加入调节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程度进一步提升,达到0.989。而且吸收能力的两个因素都非常显著为正,而模型二中自变量的因素有很多变得不再重要。所以可以证明吸收能力的确对创新产出有积极的显著影响。这证实了假设3,在此情况下,仍然显著的因素是弱关系的联结,证明弱关系的联结更能给企业的创新带来影响,此时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变为正向,说明加入吸收能力变量后确实对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变量有影响,在模型四中进一步证明。

表7 模型四的实证结果

(续表)

模型四中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高,达到0.996,初步看出调节变量的设定是很有必要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交互变量的系数显著且为正,吸收能力对大部分变量都有调节作用且为积极的调节作用。吸收变量中技术改造费用支出对所有自变量都有调节作用。消化吸收变量对境内技术经费支出,境内研究机构的费用支出、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调节不明显,消化吸收经费代表的是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对境内的变量没有调节作用也不影响实证的结果。在加入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后,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劳动力的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再显著,所以企业对于资金的运用受到吸收能力的调节,投入的各项经费要经过消化吸收后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更高的绩效,如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投入,企业的购买境内技术和引进境外技术经费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些验证了假设4和假设5。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在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强时,企业的强关系的链接和与社会的链接变得更加重要。此时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已经非常强,能够及时准备获取自己想要的,自己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再主要靠弱关系维持信息的广泛获取。

(六)实证结果的整体说明

实证结果的展示:整体来看当不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时,不能验证假设1和假设2;

当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后,可以验证假设3;

当加入吸收能力的变量的调节能力后,可以同时验证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假设5。

具体到关系嵌入变量和结构嵌入变量的具体指标时,结果与假设稍有冲突,结果表明:企业办研发机构经费支出几乎在其它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不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忽略不计,结果不显著;企业对高等学校的支出不能增加企业创新的产出,反而是种抑制和浪费。

(七)实证结果示意图

图4 实证结果解释图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从嵌入和结构位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都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发展初期弱关系对创新能力的促进更为显著,即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国外企业的关系。企业发展稳定后强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更显著,即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也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初期阶段税收的减免支持效果更好,创新发展阶段资金的支持更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企业创新网络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吸收能力非常重要,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前文的结果提出完善企业创新网络的对策建议。

1.促进强弱关系的协作。在企业前期,吸收能力不强时,企业要扩大弱关系的力量,努力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内部能力,让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为自己的技术创造提供资源。此时需要研究机构、国外企业的协作,同时获取政府的帮助。在企业网络发展逐步规范和确立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已经达到很强的程度,可以重视强关系网络的合作,寻找具有规模和专业化能力强的企业进行合作联盟,使上下游产业链更加的完善,强强联合,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网络的利用率。

2.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企业若想不断发展和扩大最终依靠的是内部创新能力,当内部的知识积累后,要开发自主品牌。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资金和人才投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非常重要,对创新产出有积极的影响,人才的投入对发展前期非常重要,而且要投入专业化人才。当企业内部的创新随着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形成体系和制度时,创新的产品发展到后期,人力的投入就不如资金的投入重要了。所以在创新产品的研发阶段前期,要更加注重人力(专业人才)的投入,在发展的后期要更加注重资金的投入。这也就要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引进各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加强和其它企业、研发机构的联系,使员工的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加强与高校联系,可以校园招聘选定合适人才。

3.优化产学研创新网络链。从目前来看,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并没有为企业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而造成了抑制,企业对高校的投入资金不能带来自身的效益,这体现了现在高校教育的广泛化,在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社会的联系。企业的创新一方面也代表市场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方向,所以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于社会,能够为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当然不能欠缺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让课堂上的知识更生动和鲜活起来,而不是止步于沉疴的教科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要得到统一。另外,高校向企业提供人才对企业的创新非常重要。

而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网络联系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这可以和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对比,研究机构的创新更加专业化,技术更加的完备,发展更加的完善,这也肯定了产学研网络的正确性。我们并不是要求高校完全和科研院所一样对创新成果的产出有要求,也不是要求高校要为企业的创新服务。但应该在这两个网络链的对比中发现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4.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能够激励企业创新的热情,加强企业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的支持在企业创新阶段的初期,政府更应该重视的是激励政策,对创新投入资金的税收减免和一些平台的提供支持,而不是直接的资金投入,此时资金的投入可能挤占私人投资,也可能使企业降低创新的谨慎性,放松对创新研究过程的监管,或准入的门槛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不是所有的创新想法都应该得到资金的支持,只有企业自己肯投入资金的想法才不是空想,不是天方夜谭和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的支持等到企业的创新产品开始发展,企业有一定能力吸收更多的资金时,企业需要资金的支持时,政府这时应该重视的才是资金投入的支持,到企业创新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吸收能力足够强时,自身的内部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足够强时,这时企业的强关系发挥作用,有了固定企业的合作伙伴和技术联盟。企业不再依靠政府,政府不需要再为企业的创新保驾护航,但仍需有创新的激励政策。

[1]张方华.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2010, (4):110-119.

[2]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 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 2010, (5):118-129.

[3]郑向杰.基于企业嵌入视角的联盟创新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创新研究[D].上海大学,2014.

[4]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 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4):117-126.

[5]章丹,胡祖光.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3,(06):34-41.

[6]陈运森.社会网络与企业效率:基于结构洞位置的证据[J]. 会计研究,2015,(01):48-55+97.

[7]边燕杰,丘海雄. 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 中国社会科学,2000,(02):87-99+207.

[8]陆立军,郑小碧.企业网络化创新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研究框架[J].科研管理,2011,(08):34-41.

[9]张贵,张佳利.催化与涌现:产业创新模式的新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56-60.

[10]张贵,梁莹,徐杨杨.生态系统视阈下区域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对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5):30-37.

[11]张贵,张佳利.催化与涌现:产业创新模式的新探索[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56-60.

[12]张贵,梁莹,徐杨杨.生态系统视阈下区域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对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5):30-37.

[13]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3):481-510.

[1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15]Hansen,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 44(1):82–111.

[16]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7]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95-120.

[18]Camps S.,Marques P.Exploring How Social Capital Facilitates Innovation:The Role of Innovation Enablers[J].Techo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4,(6):325-348.

Abstract: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way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ts innovation network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We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perspective, and then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mbedding theory and structur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network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We divide the factors into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and combin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process of regulation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and empirical us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ethod. Conclusion: strong ties, weak ties enterprise network and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but the need to regulate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absorption ability is strong, the network positive role more obvious,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chain net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provide positive effect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network chain.

Key Words: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e;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ethod

〔执行编辑:周冬〕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and structural hole location

ZHANG Gui1,2, KONG Yue-hui1, LIU Ze-ya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2. Center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Development Rese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F062.9

A

2095-7572(2017)05-0055-18

2017-8-1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竞争优势转型的我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机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4AJY006)、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推进天津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批准号:16ZLZXZF00340)、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生态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及河北省对策”(批准号:174576162D)、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批准号:HB16YJ004)。

张贵(1971年3月—),男,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京津冀区域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创新、区域经济;孔月辉(1993—),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刘泽阳(1992—),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变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