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应对看脸的世界

2017-10-15 08:31老猫
小演奏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簪花芫荽徐渭

老猫

自古以来,人们对脸就很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可能好多人不相信,明朝皇族见人也是要化妆的。《茶香室续钞》援引明朝文献:原以为皇帝的帽子都用珠宝,但不用翠,可是也见过藩王家里有喜事,王爷头上簪花两枝的,还都是翠做的,即所谓翠花,一问内侍,才知道皇帝在后宫也簪花。《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到都城和太监们聊天,谈到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脸和脖子上扑粉,这样显得更加严肃。扑粉和严肃沾得上边吗?人家没解释,也许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子孙们试图洗白也未可知。

不过也有不在乎自己脸黑的,这就是王安石。有一天,王安石的哥们吕惠卿对他说:“你脸上长黑斑了啊,告诉你个偏方,用芫荽洗洗就能洗掉。”王安石说:“我脸长得黑而已,不是黑斑。”吕惠卿道:“芫荽也能把黑洗掉。”王安石笑了:“我黑是天生的,芫荽有啥用呢?”

男人脸黑点不是什么大问题,要是坑坑洼洼就有点麻烦了。古人把出了水痘在脸上留下的疤痕叫“痘疤”,文雅一点的名字叫“天黥”。明朝有个文人叫徐渭,要给一幅人物画像写赞,可画上这位就有天黥,脸长成这样还得夸,真够难为徐渭的。不过,徐渭还真有辙,直接写道:瓜啊瓠子啊又白又肥,只能做腌菜;松柏树干多鳞片,却是栋梁。看您的长相,必须得不是瓜瓠是松柏……有这么夸人的吗?

黥是一种刑罚,即在犯人脸上刺字,尤其是在宋朝运用得比较普遍,《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等人都被刺过。魏泰《东轩笔录》里讲了个脸上刺字的段子:有个叫陆东的通判苏州,代理知府行事,判了一个罪犯流放,还要在人家脸上刺了几个字——“特刺配某州牢城”。刺完字后,手下人提出不同意见:“领导,不对啊,这个‘特字意思是本不该这么干,但因为某种原因破例这么干,你这不是等于说他罪不至此,但迫于朝廷规矩只好发配吗?这不是事实啊,这人本來就该发配,回头上面该追究了。”

陆东一听吓坏了,立刻把犯人叫来重新刺字,把“特刺”二字改成了“条准”,倒霉的犯人受了二茬罪。

后来,有人向上级推荐陆东升官,上级一听他的名字就说:“陆东啊,知道知道,是不是苏州那位在犯人脸上打草稿的?”

将军的脸更是重要,若是长得不给力,上阵杀敌可能效果就要打折扣。《教坊记》和《乐府杂录》都提到了脸的故事,综合一下是这样的:南北朝北齐的时候,皇帝高欢之孙、兰陵王高长恭性格神勇,上阵杀敌总是最先冲入敌阵,可就一样不好,长得有些秀气,脸孔女里女气的,这多影响了打仗的效果。后来,高长恭想了个办法——做了大面具,临阵就戴在脸上,这样一来真是威风八面,百战百胜。这就是面具的由来,后来在一些需要雄壮之气的音乐中就出现了面具人,比如唐朝宫廷里的鼓手都戴着面具出场。

类似的事情现在的英超和NBA赛场上还时有出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簪花芫荽徐渭
“资深配角”芫荽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风莺图诗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宋代走俏“花美男”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资深配角”芫荽
“资深配角”芫荽
徐渭南腔北调
宴会簪花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