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的批判

2017-10-14 17:33江洋
大东方 2017年4期
关键词:启蒙日常生活

江洋

摘 要:日常生活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从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文化的世界,而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结构的特征表现为:(1)重复性的思维和实践。(2)以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因素而加以维系的领域。(3)非反思的和直接的态度占有的自然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到由于主体性思维的缺失,而导致的传统日常生活模式对个人发展的束缚和异化的文化对人的统治。我们以启蒙的方式,实现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的重建,即使主体由自在的存在状态进人自由和自为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日常生活;启蒙;主体性思维

一、日常生活阐释与其文化的关系

生活是人们最先接碰的世界,而关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理解和界定,一直备受学者争议,而关于日常生活的阐释,这不仅是影响日常生活理论的方向,更是制约对日常生活理论的批判。就日常生活的界定问题,我赞同赫勒的观点:从社会存在领域与内在运行方式两方面入手,对日常生活做出了界定,进而区分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首先以社会存在角度,将日常生活理解为以个体再生产为主要目的的领域(日常生活:个体生存直接相关,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非日常生活:与社会整体与人类存在相关,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的各种各样活动的总称);其次从内在运行方式的角度,赫勒使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来界定作为个体再生产领域的日常生活。她把不同的社会领域和存在领域划分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和“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其中,日常生活领域正是“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涉及哲学,科学,艺术等为人生活提供意义的精神活动领域;而“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则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可以说是制度化领域。我认为,在这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本质特征制约日常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从本质上,根基上表现为一个文化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机制正是文化所包含的各种特征的规定。然而,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者没有一致的答案,这主要由于一方面与研究者所接触的生活世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状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研究者的价值追求直接相关。这里,我们只能通过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的揭示而逐步接近文化的本质:首先,文化具有人为的性质,它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其次,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的共同的行为模式。而从生活世界的社会历史角度来看,文化体现了它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文化制约、影响、左右着个人的再生产和社会的再生产,甚至历史的演变。

二、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分析

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人类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模式的问题和异化的文化力量对人的统治。哲学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把理性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由此把哲学同文化的本质自觉地关联起来。其中,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的结构和机理作文化哲学的透视,是最重要的理论任务。我认为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结构的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自在的活动方式: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2)经验性的活动:传统习俗、经验、常识;(3)自然性的行为基础:生存本能、血缘关系、天然情感。应当说,这样一种文化解释方式基于了西方许多理论家所强调的生活世界给定性、自明性、先在性的特征。在这些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的总体文化特征:

第一,日常生活是一个凭借各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重复性的实践而自在地运行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占据主导地位。在这里,人们往往不是通过对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而修正或突破原有的规则和模式,而是理所当然地把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都纳入各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这些固定模式虽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淀和内在化的结果,但它们对于日常生活个体而言,人们习以为常地、理所当然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却很少对此产生疑问。结果,日常生活很少表现出创新,而是表现为同一水平上的循环往复。显而易见,它们属于“自然态度”。

第二,日常生活是一个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因素而加以维系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人们之所以可以凭借各种给定的思维模式而成功地活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传统、习惯、直接的经验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它们通过教育、社会示范、类比等方式而渗透到一代又一代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经验性的倾向。我们发现,在人的活动主要以日常生活为轴心的传统社会中,富有经验、代表过去的长者具有至高的权威,他们往往就是真理的化身。因而,日常生活常常面向过去,成为传统与经验的代表。

第三,日常生活是人们以非反思的和直接的态度占有的自然的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自发地接受习惯、道德等等的约束,自然而然地运用各种固定思维模式解决日常问题,同身边的他人交往,占有手边的物。在这里,人们不必像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等创作活动中那样思索“为什么”的问题,而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足以成功地生存下去。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接触科学知识,但是这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尚有很大差距。因此,日常生活是一个现象与本质尚未得以区分的自在的领域,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接近于自然运动的领域。

在这种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文化特征的作用下,这就形成了:以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凭借给定性和重复性思维以及血缘、经验常识、传统习俗等加以维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近乎于自然的领域,其直接塑造了自在固定思维的行为主体。这种自在固定思维的主体同现代文明以理性和人道主义为基本要求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相违背,更與以人为目的的日常生活本身是格格不入的。在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扩张中,异化的文化对人的统治和传统文化模式的惰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要解决传统文化对我们制约的问题,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使人们超越传统日常生活模式对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束缚,实现由自在固定思维的主体向自由自为的主体的跃升。这是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一步。

三、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批判

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的分析,我们总结得出两大问题:(1)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对人的异化。(2)日常生活结构具有的经验性、给定性、重复性的特征束缚了个体的自我发展。下面我就这两个问题做一下简单的阐释:(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商家不断创造出新的商品,并通过新奇的广告宣传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媒体传播者不断创造时尚的内容(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等),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绑架作为主体个人的思想,使人们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思维,就像荣格说的“群体无意识”状态,造成集体观念的统治与自由个性的湮没。这里借列斐伏尔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书中的话表述:“你从那里知道,如何生活得更好一些,如何穿得时髦一些,如何去装饰你的房子,总而言之,如何去生活,你被完全地彻底地安排好了,消费活动保持着一种永恒的结构。”这种思想控制,使个人全然不知自己作为社会公共存在的本质,使个体日益远离自己,造成了人的异化。(2)具有经验性、给定性、重复性日常生活结构,“它的确常常导致人的行为和思维中的某种僵化。重复性实践(或思维)不断地发动进攻,而在取得最佳结果的情况下,它甚至能蚕食本是创造性实践和思维的领地。它可能而且的确常常延缓我们去承认新事物,去辨别其中所内含的问题。在存在问题的情形中—即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情形中—我们常常试图以重复性思维侥勉强应付。我们将会看到,这会导致日常生活的灾难:不仅如此,它也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就这两大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因,即主体性思维的缺失。因此,我们需要对所处日常生活领域的人们进行批判与启蒙,而批判与启蒙方向就是合理化的进程。但是,在谈论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与主体性思想的启蒙时,我们首先会问,对日常生活领域应如何批判,或是說,以什么样的方式批判。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双重性:一方面,如前所述,个体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全部历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以重复性实践和思维为主的日常生活特征无论对于个体的存在还是社会整体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显然,如果没有经验性、重复性实践和思维所带来的“经济”和“实用”效果,人类社会和个体都很难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的生存。而另一方面,这种以具有经验性、给定性、重复性日常生活结构的确束缚个体发展。这种束缚,它能蚕食本是主体创造性实践和思维的领地。它可能延缓我们去了解新事物,去辨别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因此,从日常生活结构的双重性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务不在于一般地抛弃日常生活一般结构,而在于使之更具合理化,即扬弃日常生活的自在化特征。具体说来,日常生活合理化的核心是使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增强反思性创造性的思维,即使之激发主体性思维。

四、主体性思维的启蒙

就上面所言,要激发主体性思维,我认为启蒙是不二之选。而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对启蒙的理解,以便之后的分析。这里,我赞同康德的观点:“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我们从中提炼出两点:其一,启蒙的本质是运用自己的理性。其二,“勇气”是自己发挥理性的关键。可以说,知识、智慧等都是理性的构成内容,但是理性的发挥还是依靠主体自觉、自主的“勇气”(这里的“勇气”,由两方面组成:一是敢于追求“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即学习科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思维,二是敢于超拔于传统日常生活,主动反观生活的意识)。首先,我们从启蒙的角度,探讨启蒙日常生活重建的关系,这里不难看出,启蒙所要求的这种“勇气”,恰恰是主体性思维的别称,即自己敢于从被动接受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主动反观生活的意识;而所强调的理性则是反思性、批判性等思维能力的总括,由此可见,启蒙与日常生活内在文化重建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进而得证启蒙的可行性。再次,从日常生活重建的角度,阐明启蒙与重建的一致性:日常生活重建的宗旨是激发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思维,就是说,把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引人“自在”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就不再是一个自在的和异化的领域。具体说来,通过启蒙,敢于将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引入日常生活,并通过“自为”领域思维主动的反观日常生活领域(启蒙中的“勇气”),产生反思性、批判性等思维(启蒙中的理性),使个人由自在的状态进人自由自觉的状态,并以主体自身思维的改变而改造现存的日常生活结构的特性,从而使日常生活内在文化重建成为可能。

总之,实现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的重建,就要以启蒙的方式唤醒主体理性,通过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为的”人类精神来增强人们的主体性思维,使人由自在的存在状态进人自由和自为的存在状态。其结果是个体完成相对独立化过程,无论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在非日常活动中都既能适度地运用日常生活模式和重复性思维,又能自觉地求助于创造性、反思性思维。可以断言,社会中自由自觉的主体的实现,是日常生活批判宗旨的体现,也是超越传统日常生活固化模式扬弃,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性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康德.什么是启蒙[M].肖树桥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4]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衣俊卿.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J].哲学研究,1999(2).

[7]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卡洪.现代性的困境[M].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2008.

[9]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启蒙日常生活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正字起步,初墨启行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