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教育改革 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2017-10-14 17:22王斌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8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特色教育

王斌

[摘 要]湖南省湘西州民族中学从治校方略、特色教育战略的课程建设、德性文化的精神传承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族教育;民族中学;治校方略;特色教育

在“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情况下,“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断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是社会的共同期待,更是国家的发展共识。在此,就湖南省湘西州民族中学发展过程中的治校方略、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实践进行民族教育改革视域下的审视,以期继往开来,实现新的百年梦想。

一、发展教育根本:

坚守民族教育使命的治校方略

1.明晰的办学定位是发展的方向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其获得生存能力,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同时让民族成员具有文化认同感,能将他们带入新的精神世界。当前,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在教育公平的目标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未来一代的自身发展,同时还承担着构建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和谐并存的责任。历史上,湘西州偏僻山区的苗族与土家族不仅无教育可言,甚至被明令禁止读书识字,“犯者,罪及族”。这导致土民的文化水平极其薄弱:“不知文字,父子相传以鼠牛虎兔计年月”“接绳为挈,刻木为信”。教育的迟滞,带来人才匮乏、民智不启、匪祸不绝、族际纷争、贫困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至抗战前夕为甚。发展教育,开发边区,成为湘西人民的迫切需求。1936年,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努力抗争获得成功,湘西州民族中学也随之诞生。历代“民中人”始终不忘“启迪民智,提高边区文化”的初衷,以培养民族人才为己任。1952年5月12日,学校更名为“省立湘西民族中学”,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办学宗旨得到进一步明确,并将贯彻民族政策纳入其中。在地缘政治上,学校处于苗汉交界区,属州办州管,所以无论从学校的诞生缘由还是此后的发展现实来看,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都是湘西州民族中学坚守的唯一使命和方向,并且成为落实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窗口。学校把秉承历史传统作为基本校策,明确的办学定位也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鲜明符号。

2.建设质量文化是发展的基石

质量文化是全校师生对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共同追求,它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点在课堂,首要在管理。

首先,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前辈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办学传统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经验,一是思想开放,二是广聘良师,三是校长的精神感召力。在学校的孕育、诞生、艰难求存时期,前辈们以扎实的学识和治校能力共同奠定了学校的文化风骨、精神品格与质量意识。历任校长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使学校建国前就已享誉省内外,成为湘西颇有影响的学校。

其次,坚持以质量提升办学品质是共同的追求。学校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有赖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湘西州民族中学复校后于1984年7月向上级呈交的《管理改革草案》报告中指出:“为了尽快落实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指示,真正开创民族教育的新局面,培养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把我校办成省、州第一流的学校。要办成第一流的学校必须有第一流的教职员工,提供第一流的教学设备,招收第一流的学生,实行第一流的管理。”随后,学校大力推行管理改革,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改革试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学校努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着力构建“高效率、高信息”的现代文明学校,很早就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教育的榜样”,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千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促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最后,与时俱进的管理创新是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保障,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制度和体制、技术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学校进入21世纪以来,进行了诸多改革。一是制订发展规划,确立了“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州内领先、省内一流的三湘名校”的发展目标。二是建立了人才资源库,以“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科室、教研室、备课组等载体及教研员、专家听评课等制度构建教育科研网络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狠抓教研教改,努力创建高中新课程体系,形成了“重点课题、长周期,小课题、短周期”的课题研究模式。四是选择多样化发展,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创新型、实践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势教育核心:

实施特色教育战略的课程建设

在全球一体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自身特色又使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民族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学校在努力突破地域局限的同时,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特点,探索民族教育新途径,坚持实施特色教育战略,努力打造民族特色教育品牌。

1.多元化办学挖掘本土人才

特色教育的本质是多元化价值观下的教育个性化。自2000年始,学校与湘西自治州体校共同招生,首创湘西州第一个“高中体育特长班”。该班由学校统一管理学生学籍,结合自身文化课与体校训练体育人才的优势,培养出了两届奥运会冠军龙清泉等体育特长生,极大地促进了湘西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

2.小专业建設培育综合素质

学校加强小专业建设,把艺体课、通技课等纳入课程设置中,培养复合型人才。小专业不仅使学生们学有所长,获得了全面发展,而且还成了学校的一大教育亮点。仅2010年,学校艺术类考生本科上线就达117人。endprint

3.本土化开发丰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多元化人才、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它践行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并结合学校实际需求。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学校开设了民族实验班,成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开展民族教育实验等。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从拓展课程资源入手,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依托课题研究,在民族教育方面深入研究、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综合民族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本土文化的特色教育战略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主题调研等为主的特色课程。

三、人才培养核心:德性文化的精神传承

从教育目的来说,民族地区教育同样肩负着保存、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而德性文化育人则是人才培养之基。因为文化世界是德性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德性作为文化的价值内核,引导着文化的价值追求。学生成才需要在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完成,同时又在文化活动中创造新的文化。

首先,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铸造了“诚于心,朴于外,勤于行,勇于义”的德性文化价值体系。它反映在实践中,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与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为一体,充分利用罗盛教等历史人物,与朝鲜罗盛教中学等友好交流,为学校德育工作打造了一张独特的名片。

其次,以勤奋刻苦为特征的精神内核。“质朴之性、勤劳之习,有足多者”是历届校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评价;团结互助、努力拼搏、严谨治学等体现“州民中精神”的逸闻存于各种回忆录中,成为学校的精神内核。时至今日,“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已内化为“民中人”的独特品质。特别是始于2002年的“宏志班”的学生塑造了当代优秀青年的良好形象,最能诠释这种历史的传承。

最后,以人为教育旨归的前瞻探索。崇尚进取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既是体现湖湘文化“民俗性”的一面,也是学校多年来保持的传统之一。如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迟滞的现实,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未来发展规划,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

四、对提升当前民族教育质量的思考

与发达地区相比,湘西民族教育发展劣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发展环境不够理想。自然环境不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优秀人才外流的速度与反哺的速度不成正比。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也面临着地域的尴尬。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投入总量不足和生均教育事业费不高,成为制约湘西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布局与均衡、民族政策支持等其他问题。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扶持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如湘西州从2015年起就开始实施的教育“四大工程”,在改善办学条件、全力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均取得了实效。当然,如何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保持品牌学校的良好发展,如何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是学校和政府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二是积极探索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外在条件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这不仅要求国家和民族地区合理制订教育政策,也需要学校在武陵山片区开发、教育强省、教育强州等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寶贵经验,破解发展瓶颈。同时,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站在民族教育这个角度来探索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编者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特色教育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植根岭南 灵秀成长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