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的探索与实践

2017-10-12 19:50胡楠李春赫薛媛
继续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胡楠+李春赫+薛媛

摘 要:逐步调整和完善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职场成功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本文在阐明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职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认知

职业素养是每一个职业人在职场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应该具备的职业综合品质,是职业人获得职场成功的基石,是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方面内容。“核心内容体现在十个要素,分别为勤奋、务实、协作、诚信、积极、表达、坚持、学习、创新、自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评价,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有助于高职生职业素养行为习惯的养成

课题组以“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为主线,以学生学习活动及日常行为习惯全过程培养为目标,以全员、全方位育人为途径,完成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形成处处可学习、时时是课堂、事事能育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局面。在教育教学中,突出高职生职业素养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通过校内外实训活动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强化,让学生主动去感知→思考→认同→体验→养成。以职业素养评价为契机,让学生从学习的每一环节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让素养落到实处。

(三)有助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职业素养评价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包括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测评。目的是借助评价加速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进程,力争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化合格人才。课题组开展了每一学期不同主题的职业素养评价活动,用主题评价活动统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各评价主题内容呈递进式,和谐统一,形成了从认知到体验、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化到养成的完整教育过程。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进”的理想效果。

(四)有助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加之毕业实习期间,以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标准检验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情况,这是每个学生职业素养的总评成绩,测评结果计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并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职业素养测评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此激励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的统一与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打开职场通道。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

(一)“八板块”教育内容评价体系

1.敬业

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本职工作,恭敬严谨,勤勉尽责,善始善终,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

2.诚信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诚实无欺,履约守诺,客观公正,知行合一。

3.责任

能够依据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自觉、认真地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在生活和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具有强烈责任意识。

4.奉献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诚付出不求回报,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5.创新

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创造性地改进学习与工作的思路、内容,提升效益。

6.竞争

在学习与工作中,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7.进取

面对逆境,积极乐观,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珍惜顺境,抓住机遇,立志有所作为。

8.合作

在学习与工作中,明确团队的任务与目标,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团结协作。

评价内容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打开职场通道”为原则实施的职业素养教育框架,它实现了将企业实际岗位素养需求向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需求转变的任务,瞄准了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了一个能力转换的平台。

(二)“三维度”教育载体评价体系

1.日常行为评价

日常行为测评点主要包括:就餐行为表现、课堂行为表现、宿舍行为表现、校园行为表现、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行为表现五个方面。占职业素养成绩比例为25%。

2.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学习表现测评点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素养、专业课素养、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情况三个方面。占职业素养成绩的40%。

3.实践活动评价

实践活动环节测评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校园相关活动训练、社会实践训练、校内外实习实训、行业企业毕业实习五个方面。占职业素养成绩的35%。

评价的操作過程中,在对行业企业、不同专业学生及高职院校等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依每一维度测评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要求的指标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要素,制定职业素养的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建立一级指标,依调查分析结果为基础形成的每一测评点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的具体标准建立二级目标,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宗旨、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养需求、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别给予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相应的分值与权重,以此作为高职生职业素养考察的标准。一是针对具体测评点设计相应的职业素养教学活动,以恰当的方式,把职业素养指标的各项评价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中。二是建立职业素养评价结果与学分获取的联动机制,可以考虑比例制、重修制、淘汰制等。

(三)“六创新”构建原则评价体系endprint

1.需求导向性原则

職业素养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载体的斟酌、评价方式的运用均须依据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以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参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

2.全过程性原则

职业素养教育与养成情况测评贯穿学生高职教育学习的各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测评内容与标准,各阶段测评内容呈递进式,相辅相成,形成了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认知到行动的职业素养连续性教育及养成过程。这种评价方式,既呈现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养成状况,又警醒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力,实现“以评促养”的良好局面。

3.综合性原则

为确保职业素养测评结果的客观真实及全面有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主体应呈多元性。即实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各方统一量化标准,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确定各主体在素养评价中的主次地位,各自测评结果按权重汇总,作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最终依据。

4.全方位性原则

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是环境熏陶、学习教育与个体内化等多方助推的结果。职业素养可以从学生日常行为、课堂学习及实践训练三个环节展开评价,每一环节确定相应测评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完善,确保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反思。

5.反馈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是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学校需定期向每个学生反馈其职业素养评价的结果及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素养养成情况,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反思,及时纠正自身的行为,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行为。

6.可操作性原则

在测评指标的制定方面,所选择的测评点是清晰的、表述科学的、可观测的;在测评方式方法的采用方面,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在现有环境下是能够运用和实现的;另外,可操作性也表现为非客观性因素的测评可以借助实用性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做到测评的公平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沈斐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彦军,周素欣.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高职研究,2013(18).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