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
最近某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因为“捆绑式销售”处于风口浪尖上。不少消费者质问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
企业和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笔者是赞同的。社会效益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更响亮的名声意味着更有价值的品牌,自然也意味着更多的收益。上述企业的“捆绑式销售”带给用户相当糟糕的消费体验,这岂不是自掘坟墓吗?企业不想理会社会效益,难道连经济效益也不想理会了?
但也许是因为不需要理会呢?
目前的市场有一个较大的趋势,便是汹汹如潮水般的大合并。上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在不断扩张,并把市场上的对手一个个括入囊中。把对手都收购完了,对于企业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当今许多以“互联网+”为标榜的公司,看起来又新又大,它们争取市场几乎主要靠疯狂烧钱,不断融资输血之余,不断吞并扩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优化财务报表,而且可以吸引更多投资,何乐而不为?只是,这必然造成垄断。在市场上获得“一家独大”的霸权,而消费者体验变差的公司,最近出了不少。
对企业而言,即使是传统企业,也会有规模化的冲动。它们会尽可能扩张,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且在上下游链条上占据更多资源,以此获得更好的议价权和规模效应。这种冲动是商业中不可遏制的一部分。但对于市场而言,这明显会破坏竞争的公平性,事实上也破坏了市场。因此,在成熟市场中,对于企业可能造成的市场垄断,或者企业兼并可能造成的市场垄断,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并且有非常明确的应对办法。对于一些过大过全而造成垄断的,需要拆分。对于一些合并后会形成垄断的,会予以驳回。微软就曾经因为捆绑“IE”而受到垄断指控。
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它甚至不是完全的,需要相关法规加以指引和调整。而企业本身,更不可能以道德高尚为主旨。它的壮大或许反而会带来用户体验的下滑,甚至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担负起责任的应当是公共管理者。
在目前的企业合并浪潮中,我们这些终端消费者已清晰地感受到,一些企业不再像往常那样关注社会效益,因为它们注定有经济效益,因为我们已别无选择。
何况,无论在立法还是执法中,消费者保护从来都是市场短板。有些法规很粗放,看起来很厉害,其实没有办法执行。有些法规很精细,看起来很规整,其实不接地气。当消费者受损,基本投告无门,就连在网上偶尔发声,也会被企业给“公关”掉。更不要说一些企业与地方相关管理单位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到了相当的“关切”和照顾。
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市场的终极目的是为需求端服务。而经济是不是真的能够搞好,也最终要看需求端是不是繁盛满足。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谨防新的供给侧扭曲。▲
(作者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