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与语用教学探析

2017-10-12 03:0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桂花文体散文

陈 艳

(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长乐 350200)

小学语文文体与语用教学探析

陈 艳

(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长乐 350200)

小学阅读教学要注重彰显文体意识,提高语用能力,做到:识体而入,开门见山,整体感知;适体而导,巧妙设计,提高语用;得体而拓,链接资源,提升感悟;顺体而结,篇末点睛,提炼方法。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提供语用训练广阔的空间,让文体与语用齐飞共舞,携手蹁跹于语文的晴空。

文体意识;语用能力;渗透;感悟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忽视文体独特形式的现象,走入模式化的惯性。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在《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到“文体意识”,他认为,“本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就是文体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不管是什么文体基本上按照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1]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体而教,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

一、识体而入,开门见山,整体感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依文体特色切入课堂学习,开门见山,直奔重点。借文体不同特点,明晰层次,提领而顿,从而疏通脉络,统观全文。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阅读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积极地以文体的视角进入阅读思维的学习过程。

(一)揭示文体特点,引发期待

诗歌灵动跳跃,散文形散神聚,说明文严谨紧密,小说层层推进……不同文体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课始导入时适当渗透文本的体裁信息,揭示文体特点,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散文《匆匆》,某教师教学时从名言导入,课伊始引用余秋雨的名言揭示散文的内涵——“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提炼出关键词语“散文、对话、思考”。富有哲理的名言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紧接着播放音频朗诵《匆匆》。在阅读期待的召唤下,学生迅速进入“倾听、思考、对话”的学习历程,很快地发现了文本的特点:能够让人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的地方遍布全文。教师适时小结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这里,教师利用名言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得他们在“倾听、思考、对话”学习三步曲中,很快地揭开散文的神秘面纱。这样处理,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的文体特色,积累了语文知识,还激发了进一步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

(二)介绍文体功能,梳理文脉

作品都承载作者的表达诉求,或介绍事物,或写人叙事,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说理……不同的写作意图选用不同文体表达。介绍文体功能,能够引领学生梳理文脉,统观全文。

如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著名的演说,某教师教学时从文体概念切入:“本文是一篇演说稿,‘演’带有‘展示’的意思,‘说’带有‘告知’的意思,通读全文,看看西雅图酋长最想要告知人们的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三处重复出现的句子中感受到,酋长想要告知的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师相机肯定:“‘重复’是一种写作方法,用来强调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再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向我们展示了这片美丽神圣的土地”。在理清课文大致结构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出演说的味道,文体特色在朗读训练中再一次得到展示。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介绍演说稿的功能,既让学生习得这一文体知识,又可以借此指导他们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同时引领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充分感受“演说”的特有味道。

二、适体而导,巧妙设计,提高语用——“映日荷花别样红”

以不同文体特征设置教学内容与目标,巧妙设计,呈现各种文体的独特魅力。挖掘其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利用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对具体而又独立的语言现象理解、体验、运用,不断丰富语感,获得表达智慧,达到语文素养持续提升的目的。

(一)叙事性文章:拎动词,生动叙事

叙事性文章教学,要引领学生从内容的理解走向写作意图的领会,把握其叙述的方法,学习领悟运用。如执教《燕子专列》时,让学生找出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中带“着”的连续性动词,组成“动词串串烧”。引导品味用上这些“动词串串烧”的好处,再设计填空积累巩固,最后创境想象画面,模仿“冒着……顶着……踏着……”连续性动词,想象在火车上燕子致谢的情景。

以上教学,教师独具慧眼,巧拎带“着”的连续性动词,以文本情境为依托,通过“找—品—用”,让学生体会妙处,掌握规律,最后实践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巧拎有规律的动词,是生动叙事的一种方法。语用的训练始终在故事的情境情感体验中相机完成。

(二)神话故事:扣神奇,放飞想象

神话故事教学,要带领学生翱翔想象的天空,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传承传统文化。如《盘古开天地》,文章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执教时要紧扣“盘古倒下去后的变化”,感悟“创造的神奇”。1.默读课文,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变化?在文中把什么变成什么圈画出来。2.读一读这些变化:“气息变白云,声音变雷声……”3.发挥想象说话训练: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4.作者是怎么写这神奇的变化,仔细读一读,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了神奇。5.练习填空巩固积累。6.动画演示变化的过程。7.句式拓展训练:他的_____,变成了_____的_____。

以上片段,教师充分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带领他们在神话的世界里畅游。“文字的神奇——动画的神奇——创造的神奇”循序渐进,“想象——文字——画面”交替转换。由浅到深,由品味语言到创造说话,循序渐进,既积累了课文的优美语言,又加强了句式训练,学习内化了有特色的表达规律。

(三)说明性文章:构导图,厘清关系

说明性文章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其内容的条理有序、结构的清晰严密和语言的准确简练。如《蝙蝠与雷达》一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是该课教学重难点。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二者关系,突破重难点。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这个思维导图,再将图示与课文句子一一对应起来,揭示蝙蝠飞行秘密及雷达工作秘密。再让学生化身蝙蝠介绍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和捕食的,以及扮演雷达解说。最后比照图示,完成二者关系的梳理: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建构思维导图,可以有序地厘清复杂的事物关系,同时可以借助图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条理与语言能力的提升。

文体是人们解读和创作文章的信息模式和认知图式,阅读教学根据文本体式而教:拎动语、扣神奇、构导图……彰显各种文体特色,创设语言训练平台,使得课堂教学既有这一类文体的共性,又有这一篇文章的个性,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精彩。

三、得体而拓,链接资源,提升感悟——“卧引菱花信碧流”

为彰显文体特色,可结合教学需要及文本意境,适时融入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及相关的文章、图片等资源,用艺术的手段营造和谐丰实的课堂,触动学生的灵感,唤起他们的共鸣,以资源整合的方式凸显文体,提升感悟。

(一)古诗词:拓以资料,知人论世,诗心飞翔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韵悠远。要从简练的文字中,读出诗词的意境与韵味,必须适当拓展资料。《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走进诗词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生平经历,才能真正了解诗意,走进诗境,感悟诗情,触动诗心。

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师抓住上阙“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字,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后,链接辛弃疾带有“醉里”的词,学生诵读。而后质疑:“词人为什么总是醉呢?”再链接《文豪武将辛弃疾》一书中提炼的资料,让学生浏览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去获取信息。学生从中提炼出信息“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教师适时小结“他醉里梦里都想着征战沙场,收复失地,让人们安居乐业,所以看到这样和谐的乡村生活,他醉了——”(生接读上阙)

以上片断,教师抓住词眼“醉”,拓展辛弃疾带有“醉里”的词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迷醉。有了这样的拓展,学生再读本词,自然就情意相通,诗心飞翔。

(二)散文:辅以音乐,创境激情,情动辞发

散文,行文行云流水,重在表“意”。教学时,抓住其中的“意”,辅以音乐,渲染气氛,促情感升华,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程度,从而情动辞发,文思泉涌。

如教学《桂花雨》,在“品花香,悟乡情”后,教师引入歌曲《桂花开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桂花开了》,静静地听,当歌曲触动你内心时,请你拿起笔,让情感在你的笔尖流动。”学生边欣赏歌曲,边完成小练笔:故乡的桂花又开了,故乡的桂花雨啊!你,叫我怎能不 ?”

一曲《桂花开了》把学生带进了淡淡乡愁的情境。同时,屏幕上滚动的歌词,也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素材。耳边有乐,眼中有词,心中有情,精彩的语言层出不穷:“故乡的桂花又开了,故乡的桂花雨啊!你香飘十里,叫我怎能不铭记在心?”“故乡的桂花又开了,故乡的桂花雨啊!你芳香馥郁,叫我怎能不魂牵梦萦?”……心随文动,情伴乐生,文思泉涌,妙不可言。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得体而拓,恰当链接资源,会让文章文体凸显、主旨鲜明,让学生悦于阅读、乐于训练,从而提升阅读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四、顺体而结,课末点睛,提炼方法——“吹尽狂沙始到金”

古人云:“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课如文章,也要注重结尾的设计。结合文体特质,在课将要结束之际,带领学生回顾该课重点,提炼文体的学习方法,顺体而结,课末点睛,渗透强化不同文体独特的阅读方法。

如《桂花雨》课尾,在学生练笔反馈后,教师评价小结:这纷纷飘落的不仅是桂花,还是思乡之情,这真是“桂花雨纷纷,故乡情深深”。最后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紧紧抓住“桂花香”这条主线,读懂了作者怀旧思乡之情,这种方法就叫做“一线穿珠”。教师边总结边在黑板板书“故乡雨纷纷”“思乡情深深”当中画上一条竖线,补上“一线穿珠”。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寻香——比香——悟情”中走了一个来回,闻香悟情,彰显散文的魅力,最后提炼学习散文的方法,点石成金。

语文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学生必须在阅读大量同一文体的作品之后,才能逐渐找到阅读这类文本的最佳方法与策略。课尾顺体而结,提炼方法,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语文教学当关注文体特质,以语用发展为目标,运用教学手段,渗透诗歌、散文、童话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感悟其语言、结构、情感、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提供语用训练广阔的空间,让文体与语用齐飞共舞,携手蹁跹于语文的晴空。

[1]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J].内蒙古教育,2016﹙10﹚.

[2]何捷.一课都不能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罗才军.问道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G420

A

1673-9884(2017)08-0027-03

2017-07-19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FJJK15-232)

陈 艳,女,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桂花文体散文
桂花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做桂花糕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桂花蒸
打桂花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